外围滚球app_腾讯体育官网_手机版下载

图片

【北京教育】发挥多学科优势 培养复合型人才


《北京教育》(高教版)2007年第3期

刘畅   编辑:许欣

    为适应高校自身发展和时代发展的需要,培养富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跨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已成为高校的共识,为此,各高校立足于现实,着眼未来,纷纷建构具有学校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外围滚球app:顺应时代要求,发挥综合性大学的多学科的优势,积极推动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采取多种措施为知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创造条件。

    一、主动适应新形势,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切实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仅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在不断改变,而且高校在教育教学改革中,也需要根据新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不断地变革和优化。我校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求,突破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牢固树立“学校以育人为本、育人以教学为先、教学以质量为重”的思想,以及“以人为本”和“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教学观念,把全面素质教育放在突出位置,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面向社会培养既能从事科学研究,又能直接参加社会工作,“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是我校21世纪本科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求找到适应高等学校发展特点和社会需求的最佳结合点。

    1.开展辅修/双学位教育
    为有效地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宽学生的专业面,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就业的竞争力和适应性,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充分利用学校多学科的教育资源,我校适时开展了辅修/双学位教育。学校在1991年8月的《外围滚球app:本科生修读辅修专业的试行办法》中提出,辅修专业的开设是为了鼓励、引导那些德智体全面发展,学习上确有潜力、成绩优秀的学生以及具有其他专长的学生在完成本专业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再修读一个辅修专业,以培养具有较宽厚的知识、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学校当时确定了8个辅修专业,涉及工科、管理和理科三大门类。
经过1996年学分制教学计划的制定和2000年9月对本科生修读辅修专业办法的进一步修订,我校更加强调“鼓励各类学生主动适应社会需要,构建复合型知识结构,发展特长”、“在校期间得到多元化培养,提高素质。”学校在保留原有部分专业的同时,又增加了会计学、经济法、工业造型设计等新专业,这样,我校辅修专业达到15个。与此同时,学校还增加了18个辅修课组,涉及工、理、管、文、经、法六大学科门类,辅修专业的学习总量为400学时(25学分)左右,辅修课组的学习总量为128学时(8学分)。

    为继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强化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加充分地挖掘教育资源和利用学校多学科的优势,我校于2003年开始筹办双学士学位专业;2004年9月生物工程、工商管理、法学3个双学士学位专业正式面向2002级本科生招生。学校规定,双学士学位专业修读原则上从学生在校第4学期开始,修读年限为2.5年,学生完成双学士学位专业全部学习计划,各门课程成绩合格,并且已获得主修专业学位证书,将获取双学士学位专业证书。

    2.试办本科教改实验班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因材施教的原则,探索培养适应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需要的高水平科学技术人才的有效途径,培养一批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质量、高素质人才,我校从1994年起试办本科教改实验班。具体做法是:学校每年从入学的新生中选拔一批品学兼优、高考成绩优秀或取得全国学科知识竞赛奖励的学生作为实验班候选人,根据当年学校在各省市招生比例、生源质量、专业分布等情况,按地区确定实验班学生入选名额,组成本科教改实验班,进行专门培养。实验班至今已举办13届。实验班学生的培养目标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献身精神,基础扎实,思路开阔,思维敏捷,实践能力强、理工结合的创新型人才”。

    实验班采取二段式培养模式,即:第一阶段为基础教育阶段,用两年时间,按照理科人才培养基本要求,强化理论基础课程和技术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构建宽口径,复合型、创新型专门人才的基础知识结构;第二阶段重点进行专业能力培养,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在全校和专业大类范围内任选专业学习。

    实验班提倡教师在教学中采用灵活、生动、科学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培养,注重发掘学生的智能潜力和开阔学生的思维视野。多年来,实验班学生在各级各类学科知识竞赛中屡获殊荣,保送研究生和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的人数也高于普通班学生。

    三、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施一系列改革举措,优化人才培养过程

    我校在刚开始开展辅修/双学位教育时,学生不仅主修课程负担较重(200学分左右),选择课程的余地很小,而且在思想上也将辅修/双学位教育看作是对个别智力超常学生的教育方式。为了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自由,让学生能充分利用学校多学科的教育资源进一步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为未来创造广阔的发展空间,我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优化人才培养过程。

    1、压缩课堂教学时间,进一步减少毕业总学分要求
    2003年10月,我校重新修订了本科教学培养计划。新的本科教学培养计划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如削减了学生学习的总学分,将原来修满平均200学分才能毕业的要求,降低至平均180学分,同时将占10%的选修课比例增大到30%。课堂教学时间减少后,更多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修其他课程,参加辅修/双学位学习,或者参加本科生科学研究。

    2、出台新的管理文件,进一步规范辅修/双学位教育和实验班的教学管理
    2005年《外围滚球app:本科生修读双学士学位专业管理办法》颁发。该办法规定“学生修完双学士学位全部学习计划,各门课程成绩合格且已获主修专业学位证书,将获取双学士学位专业证书;学生修完双学士学位专业理论课程,各门成绩合格,为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完成主干理论课程(25-30学分),各门课程成绩合格,将获取辅修专业证书。”至此,我校辅修/双学位教育管理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同时,我校还改进教务管理系统,统一辅修和双学位的管理模式,建立了具有网上报名、网上交费、网上查阅课表和成绩输入等功能的计算机管理系统,在学校全面监控的基础上,加强学校与院系、院系与院系之间的沟通,进一步明确了学校和院系的职责。为加强管理,我校每年均由教务处和实验班所在学院各出一名教师担任班主任,对学生进行管理。

    3、对拔尖人才实施重点培养计划
    学校为实验班的学生配备了最好的教师,提供了多项奖学金,并优先提供上机时间。学生进入专业学习阶段后,学校还为每位实验班的学生指派指导教师。大学三年级时,实验班学生成绩排在前30名-40名的可以被确认为重点培养对象。这些被确认的尖子学生可提前获得“保研”或“直博”的预备资格。学校还动员我校的院士、长江学者、重点学科的学术带头人作为这些预备研究生的导师,实行双向选择,一经确定,这些学生从大三开始参与其导师的科研工作。学校规定,学生随导师从事科研工作,可替代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学分,最终本科阶段的学习成绩,可根据其发表的科技论文和实际的科研成果,由导师确定。实施该计划的目的是鼓励优秀本科学生及早参与科研,培养他们的科技创新能力。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