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围滚球app_腾讯体育官网_手机版下载

图片

【中国教育报】“雷达院士”的三种精神


【中国教育报】“雷达院士”的三种精神

外围滚球app_腾讯体育官网_手机版下载

图片

“为党旗增辉 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85周年”专稿
“雷达院士”的三种精神
——记外围滚球app:教授、雷达专家毛二可
本报记者 蔡继乐 赵正元

http://www.jyb.com.cn/gb/2006/06/28/zy/jryw/5.htm

《中国教育报》2006年6月28日第1版

附图:毛二可在指导学生做实验。(资料图片)

    6月26日下午,北京会议中心会议大厅。当一位年逾古稀的老教授走上讲台时,台下长时间响起热烈的掌声。

    他是一位优秀的共产党员、我国雷达领域公认的专家;他是一个勇于创新、学术造诣颇深的院士;他还是一个乐于奉献、甘为人梯、桃李满天下的大学教授。

   这位老教授就是被人们尊称为“雷达院士”的外围滚球app:教授、共产党员,我国著名雷达技术专家毛二可院士。

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

    毛二可一直把人才培养和梯队建设作为自己的一项战略性工作。10多年前他就曾说:“我现已经50多岁了,要多培养年轻人,把他们带上路,这样雷达研究才能后继有人。”

    当时,高校和科研院所待遇较低,大量人才都流向社会,毛二可所在的雷达研究所面临着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窘境。他对此焦急万分。到1993年,全所仅留下4名青年教师,这4人在以后的3年内也先后离开了雷达所。眼睁睁看着自己培养的优秀人才一一离开,毛二可伤心地说:“买了这么多仪器设备,将来给谁用啊!”当时正在读博士的龙腾,正是听了这些话,毕业时二话没说留在了学校,留在了雷达所。

    龙腾留校后,生活条件很差,3个青年教师要挤住在一个12平方米的筒子间,每月工资只有600元。而当时龙腾在北京大公司里工作的硕士班同学,月工资可达到5000元以上。这样的生活条件要留住优秀的年轻人才确实很难。

    为解决青年教师的生活困难,从来没有为了个人待遇向组织提要求的毛二可和其他老同志费尽了心血,多次找校领导和主管部门反映情况。终于在龙腾结婚时,给他申请了一个12平方米的筒子间。

    为留住人才,毛二可不仅想方设法解决年轻人的后顾之忧,还竭尽所能为年轻人创造更好的发展机会:获奖人员名单,他一次又一次把自己的名字放在学生后面,甚至不署名;学校为院士专门提供了宽敞明亮的办公室,他让给青年教师及博士生当工作室……

    毛二可特别注重选拔培养基础好、事业心强的好苗子作为青年学科带头人。他经常说:“雷达技术研究所只有培养出一批高水平的青年学术骨干,才能使事业不断发展,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一席之地。”

    正是在他的带动和关心下,自主创新、勇于拼搏的雷达技术研究所青年学科带头人队伍已初步形成,出现了许多优秀的青年骨干人才,这其中包括国家“863”专家、总装备部专业组专家、北京市五四奖章获得者、北京市优秀教师、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跨世纪优秀人才、霍英东青年教师奖获得者等。

醉心科研的“钉子精神”

    毛二可平时不是一个健谈的人,但无论是谁,只要跟他说起雷达来,他常常会在兴趣盎然的讨论中忘却了吃饭的时间。

    毛二可与雷达的不解之缘,最早可以追溯到1947年。那一年,正在重庆南开中学读高中的他参加了学校的无线电协会,自己动手装配出了一个电子管收音机。几年后,他考入北京工业学院电机系。1953年,他所在的班级改学雷达专业,于是他成了当时全国雷达专业的第一批大学生。从此,他的人生便紧紧与雷达联系在一起。

    1958年,就在毛二可毕业留校任教两年后,学校决定筹建雷达实验室,重担落在了他和他的同事们身上。当时的经济条件极其困难,没有现成的仪器设备,他们就自己动手修理组装;没有实验台,他们就把床板支起来使用。

    上世纪90年代初,雷达所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方面,当时军用雷达研究领域竞争激烈,加之国防科技投入有限,雷达所的传统研究领域和生存空间日益缩小;另一方面,通讯技术迅猛发展,学电子的学生都热衷于学通讯,然后到大的通讯公司赚大钱,而不愿意学雷达。

    在这种大环境下,还要不要坚持以雷达为主的研究方向,研究所内部出现了不同的意见。毛二可、韩月秋等老同志力排众议,坚持研究所定位于雷达技术研究。毛二可说:“搞科研不能盲目跟风,我国的国防事业需要雷达技术,我们的研究专长在雷达技术,不能轻易改方向。”

    毛二可醉心于科研工作,从年轻时起就爱动手实干,他的老师戚叔纬至今还记得他在实验室连续两天两夜做实验的小细节。在几十年从事雷达技术研究中,毛二可始终坚持到现场去检验科研成果,哪个外场试验困难最大,他就会出现在哪里。

    微波辐射危害身体健康,是人尽皆知的常识,但为了完成一项试验,他将自己的身体完全暴露在辐射危害面前,曾数次被高压电击倒。为研制一种新体制测量雷达系统,在长达8年的时间里,他往返奔波于北疆某试验基地和条件非常艰苦的海边靶场做试验,夏顶烈日、冬冒寒风。

    60岁以前,毛二可一直保持着每周7个工作日,晚上加班加点,寒暑假、节假日不休息的作息习惯。

不怕冒险的“创新精神”

    创新是科技不断发展的灵魂。在科研工作中,毛二可之所以能不断作出成绩,就在于他坚持从实践、从国防建设的急迫需求中,敏锐地找到创新点,坚持科研创新,不断学习研究新理论,并将之用来解决有关雷达的实际问题。

    20世纪90年代,为了满足国防建设中的急迫需求,毛二可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我们不仅要搞雷达中的部件,而且要做雷达系统整机。这个想法一提出来,很多教师吓了一跳:一个仅有十几名研究人员,专业设置不齐全,甚至没有天线、微波、机械加工等实力的小研究所,要想构建雷达系统整机,岂不是异想天开?

    毛二可仔细分析行业特点后指出,雷达所要搞雷达整机系统,一定要避免在传统、成熟的雷达体制上与雷达整机所竞争,而是要进行雷达系统的创新性研究,研制新体制雷达。这些新体制雷达不能是国外先进雷达的翻版,而是要从雷达技术发展的自身规律和我军未来的作战需求出发,独立自主地提出全新的解决方案。以后的实践证明了毛二可的科学预见。

    1992年,毛二可在一次会议上了解到,某基地急需一种可以安装在靶船、靶机以及地面靶标上,能快速测量导弹脱靶量的电子系统。毛二可敏锐地感觉到,这种系统有可能用新体制雷达来实现。

    回到学校,毛二可立刻投入了忘我的工作。他综合多种雷达体制和处理方法,独立自主地提出了一种采用复杂天线和数据拟合处理的脱靶量测量系统,并很快获得基地的立项支持。项目研制过程中,毛二可带领团队进行了大量艰苦的外场试验,历经8年终于完成了系统定型,取得了高精度的脱靶量测量效果。

    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雷达所人员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外围滚球app:雷达所的运行模式曾经出现过一些争论。当时有一种观点认为:美国高校基本都是一名教师带几个学生,雷达所为什么要搞这么大的团队?为什么雷达所的教师不可以按照美国高校的形式,按导师分散成多个团队?

    在各种疑惑面前,毛二可再一次坚持了不盲从、不跟风、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创新精神。他始终坚持实行集中管理、集体领导的运行模式,全所课题、人员、项目、仪器设备统一管理、统一调度。这种大团队管理模式在研究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在某测量系统的研究中,由于项目难度太大,在进度方面有所滞后,前期投入经费已经用完,而后续经费遥遥无期的艰苦阶段,毛二可发挥大团队管理模式的优势,用以前科研经费结余的自有资金投入测量系统的研究,保证了项目的顺利实施。参与研制测量系统的一名教师说:“如果不是在雷达所,如果不是有毛二可,这个项目早就垮了。”

    现在,雷达所已有6名博导和40名教师及近300名研究生,形成了雷达所的科研创新梯队。这支创新团队目前已获得6项国家级科技成果奖,20余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在国家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800多篇,为我国的科研事业作出了贡献。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