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围滚球app_腾讯体育官网_手机版下载

图片

[科技日报]电子设计竞赛何以吸引数万名高校学子


[科技日报]电子设计竞赛何以吸引数万名高校学子

外围滚球app_腾讯体育官网_手机版下载

图片

《科技日报》2006年2月16日  
 http://www.stdaily.com/gb/education/2006-02/16/content_487783.htm

本报记者 李凝
 
  

    电子设计竞赛使大学生经历科研“初始化”

    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曾评价说,十多年来,我们目睹了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对高校内课程体系改革的推动,它创立了一种成功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改革的引导机制,进一步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为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提供了实践的平台,有助于新时代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

    现从事爱立信手机研发的吴晓光,2001年能顺利地走进索尼东京爱立信公司的研发部门,是得益于他在外围滚球app:读本科时参加了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并获得了全国一等奖。对于当年那场扣人心弦的比赛,他至今记忆犹新。

    “对于竞赛我是非常感兴趣的,大赛本身与我的专业也非常吻合,因此我毫不犹豫地就报了名。竞赛的形式是3人一组,每个人都是取得成功的关键。非常幸运的是,我们这个组里的另外两名成员,一个擅长理论部分,逻辑思维非常清晰,数字电路方面的设计非他莫属;而另一个动手能力极强,平时在宿舍里就喜欢摆弄各种电子装置,不少同学的电器坏了就找他修理,而计算机则是我的强项。可以说我们仨的组合是天衣无缝。竞赛的题目是一个接近于产品的小型电子系统,虽然我们经过了赛前培训,但对于本科生来讲,在4天3夜中完成它还是有相当难度的。”

    “第一天,看到题目时的心情确实有些紧张,但我们很快就根据自己的特长选定了‘简易数字频率计’这个题目。然后,花了整整一个上午的时间讨论方案,最终将方案分解为数字电路、模拟电路和单片机3个部分由我们分别去完成。虽然4天3夜的赛程时间不算短,但好像一眨眼就过去了。前两个晚上我们都是半夜3点多回的宿舍,第二天早晨8点又开始工作,而最后一个晚上大家谁也没有离开实验室,只是每人轮流休息了两个小时。虽然大家都用最快的速度完成了自己负责的那部分,但当把3部分内容合在一起调试时,却发现3块都有问题。这时团队合作精神成为了找出症结的关键。最擅长动手的黄高飞拿出了他的“看家”本领,经过紧张调试,终于在第三天中午,系统基本上调通。眼看着规定的时间飞快地逼近终点,我们必须马上完成理论报告部分。擅长理论的臧铁飞开始进入了缜密的思维,而我和黄高飞继续调试系统。到第四天下午3点左右,我们终于把系统调试到令人满意的程度。此时,距比赛结束就剩下了个把小时。大赛结束了,我们获得了全国一等奖。”

    吴晓光的经历,只是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过程的一个缩影。而正是这种经历、这个过程,对被普遍认为缺乏创新能力的当代大学生来讲,显得尤为重要。大赛组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外围滚球app:副校长赵显利教授解释说:“以往同学们在学校做的试验都是单元性的小试验,科研能力受到了一定限制。而在这短短4天赛程中,同学们从元器件采购、方案制定、动手制作、专家测试,到进行答辩和写出实验报告,相当于完成了一个科研全过程的训练,用老师的话说,就是经过了科研的初始化。这种初始化是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竞争的乐趣中,同学们的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团队精神、科研能力,以及毅力和心理素质等都潜移默化地受到了训练和提高。”

    伴随着历届大赛而诞生出来的一些小发明创造,赢得了专家们的赞叹。“例如,2001年发生了‘9·11’事件,在当年的竞赛中,华中科技大学的3位同学设计了‘移动警务系统’。该系统具有图像传输、语音传播、GPS定位等功能。警务人员拿着它,一旦发现了嫌疑人,可以通过它把嫌疑人的图像和指纹传到控制中心,控制中心可以查询其档案记录,再反馈给警务人员,以便决定如何采取行动。这项设计获得了全国一等奖。又如,像汽车黑匣子、模拟登月车等设计也是别具匠心。这些设计紧跟科技前沿技术,构思新颖、制作精良,充分展现了当代大学生们创新的潜能。”大赛组委会副主任北京大学沈伯弘教授感叹道。

    某些竞赛设计甚至受到了企业的追捧。“在2002年的竞赛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同学设计了嵌入式的航空电子综合显示系统,获得了一等奖并发表了文章,马上就有七八家航空公司找来。现在这项设计经进一步开发已申请了发明专利。”大赛专家组组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张晓林教授介绍说。

    电子设计竞赛的人才效应

    “成功固然可喜,但即使失败,这种不断挑战自我的过程也是人生中精彩的历程。”这是吴晓光的竞赛感言。其实,许多同学参加大赛并非冲着获奖而来,他们把参加这个活动作为人生历程中间锻炼成长的一个节点。有的同学说:“得奖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我们经历了这个近乎残酷却激动人心的创造过程和竞争过程的锻炼。4天的时间虽然短暂,却使我们感到自己长大了,成熟了。竞赛带给我们的人生体验、知识学习、技能锻炼将使我们终身受用。”有的同学甚至发出了“四天竞赛胜读四年书本”的感慨。在赛程中,你会见到刚刚打完针带着药进入赛场的同学,在餐桌上、睡觉前仍在热烈地讨论着竞赛设计的同学大有人在,而既发挥每个人的“一技之长”,对遇到的困难各个击破,又团结协作、以团队整体实力共同完成设计思想和方案,已成为大多数参赛队取得成功的战略战术。

    参加过大赛的学生,特别是获奖学生受到了研究生导师们的青睐。前面提到的吴晓光和他的搭档臧铁飞,大赛后都幸运地被保送读研。据介绍,获得全国一等奖的选手可以免试读研已成为许多学校的约定俗成。导师们认为这些学生经过了科研的初始化,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强,研究生阶段很容易进入状态。“在北航,大赛获奖的学生基本上都被研究生导师收了进来。”张晓林教授说。

    吴晓光的另一名搭档黄高飞虽然因英语成绩失去了保研的机会,但在就业的过程中,“大赛一等奖”却成为了一块金字招牌,许多企业都对他另眼相待,黄高飞最后走进了华为公司。

    赵显利教授告诉记者:“无论是国企还是外企,都在争抢大赛获奖的学生。有的公司索性打出了‘招聘研发人员,大赛全国获奖者从优,招聘管理人员,省市级获奖者从优’的招牌。1996年四川工学院一位获得一等奖的学生,本来是要保研的,但是深圳一家企业给他既配车子,又给房子和好的待遇,集尽了吸引之能事。国际知名企业索尼公司也曾邀请了150多位来自中国优秀的毕业生到日本工作,他们出色的表现给索尼总部的工程师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大赛组委会经1996年和2004年的两次调研发现,经历了这项赛事的大学生以基础扎实和动手能力强受到了企业的普遍欢迎。而据来自高校就业部门的统计信息表明,大凡参加过该项赛事并取得一定成绩的学生,在就业、创业和出国深造等方面较之其他学生都具有明显的优势。

    这种优势对国家而言已成为一种可持续的人才效应。10年赛事,其中不乏一些竞赛精英,如今已走上了业界领导岗位,成为大企业的技术主管或大型研究所的所长、副所长;更有许多参加过大赛的学生如今已经与“飞机的数字仓、数字电视”等国家重大创新项目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正如信息产业部副部长娄勤俭所说:“信息产业高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特别是领军人物和真正能独立承担系统设计的技术带头人严重缺乏。而电子设计大赛10多年来直接为电子信息产业输送了一批高素质的人才,并为电子信息产业的人才储备和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对大学生而言,这些凸现的或内在的收获,给予了他们踊跃参赛的热情。据介绍,去年底刚刚结束的第七届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就吸引了全国25个赛区的525所高校、4662个代表队、13986名大学生参赛,可谓盛况空前。像上海交通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外围滚球app:等高校都各派出了三四十个参赛队的阵容,而有的高校,由于参赛人数太多,不得不采取了限制措施。十余年来,大赛已被称为我国电子信息领域举办时间最长、实施范围最广、参与学生最多、颇具影响力的大学生基础性学科竞赛。参赛累计达2000校次近4万名学生。

    电子设计竞赛引领教学改革

    每届的大赛出题,可以说是令全国专家组煞费苦心的一件事情。有的竞赛试题,虽经反复讨论,上下斟酌,但也难逃在最后关头被否定的厄运。

    “因为大赛宗旨强调要与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实际紧密结合,对教学改革,特别是实践性教学改革起到引导作用。而这种引导更多的是通过大赛命题反映出来。命题既要体现出基础性、先进性,还要体现出扩展性和可实施性。其中最难的就是可实施性。记得2003年为了引导教学,出了一道EDA(电子设计自动化)的题,这道题讨论了几十次,包括符号、汉字、格式、体系及试验都反复修改,花费了半年时间,但就在最后一刻被卡掉了。因为当时的竞赛已允许学生上网,考虑到无法避免作弊的嫌疑,以及无法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最终使这道题夭折。”张晓林教授如是说。

    大赛所建立起来的宝塔形专家结构(最顶层是全国专家组的责任专家,共15人,职责是负责命题和具体规划;中间层是专家组专家,大部分都参加省区一级的专家组工作;最下层是专家库专家,共52人),更是大赛科学性、公正性的重要保障。其中责任专家大部分都是博导;专家库专家大部分是国内的知名教授。

    经过千锤百炼的竞赛命题,现在许多已被引用于教材、教案和科技活动中,成为了全国的经典试题。而更深刻的意义在于命题紧密结合教学内容,紧紧跟踪前沿技术,对课改和实验室建设起到了引领作用。张晓林教授举例说:“比如,国际上EDA(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已广泛开展起来,而我国在此还比较薄弱。我们在出题中就增大了数字电路EDA的内容。这样四五年时间里就引导了很多学校建立了EDA的实验室;又比如,SOPC(系统集成芯片)是我国‘十一五’制定的重大专项,全国已在12个高校中成立了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而我们当时整体的课程体系对此适应得不够,国家教科委已在近两年修改这些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在教科委基本要求正式颁布之前,我们已通过竞赛命题的形式体现出引导性,使各高校对此引起重视。”

    正如沈伯弘教授所说,“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姓“教”。他进一步解释说,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实际包括两个层面,一个是基础层面的,与教学紧密结合;另一个是提高层面的,即嵌入式系统的专题邀请赛(从2002年开始举办),主要是跟踪前沿技术,前者单数年举办,后者双数年举办,这两个平台构建了比较完备的竞赛体系。据我们2004年的调研,56%的学校已开设了电子系统的设计课程,课程的模式大体与竞赛的模式差不多,竞赛的形势已经辐射到正常的教学中,使学生的受益面更大。先后出版的7本竞赛优秀作品选,成为很多学校实践教学的读本;而嵌入式系统专题竞赛的举办,使参赛学生所掌握的嵌入式技术及开发平台与当年国际最先进水平保持同步,促进了全国数十所学校建立了嵌入式实验室,催生了相应选修课程的开设,参赛学校的实践教学环节已普遍由单纯“验证”试验向“单元验证、分析设计、系统综合”相结合的实验方向转变。以大赛为载体的教学成果获得了2005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

  ■相关新闻

    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和信息产业部人事司共同主办的“索尼杯———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从一九九四年开赛至今的十余年来,先后举办了七届全国竞赛和两届专题竞赛,已被称为我国电子信息领域举办时间最长、实施范围最广、参与学生最多、颇具影响力的大学生基础性学科竞赛。以竞赛为载体,由外围滚球app:、北京大学、北京信息工程学院承担的教育部二十一世纪教改项目“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开展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获得了二○○五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