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围滚球app_腾讯体育官网_手机版下载

图片

[科技日报]12个重大科技专项盘点


[科技日报]12个重大科技专项盘点

外围滚球app_腾讯体育官网_手机版下载

图片

《科技日报》2006年1月9日  
http://www.stdaily.com/gb/stdaily/2006-01/09/content_475530.htm 


 
 
编者按:
  “十五”期间,面临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新形势,围绕国家发展战略目标,为增强在关键产业和高科技领域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国家竞争力,重点解决一些制约当前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经国家科教领导小组批准,科技部实施了12个重大关键技术攻关与产业化示范科技专项,简称重大专项。经过5年不懈的努力,不仅取得了重大突破和丰硕成果,显著提高了自主创新能力,更重要的是探索和积累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下,如何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制度优势的成功经验,为解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增强科技持续创新能力,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软件

  主攻方向:

  重大专项在集成电路方面设立了信息领域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自动化领域100nm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和材料领域集成电路配套材料3个专项以及计算机软硬件技术主题;在软件方面,设立了操作系统、办公软件、嵌入式软件、中间件软件和数据库管理系统等课题,突破了一批关键技术。

  技术突破:

  信息领域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专项开发了通用64位“龙芯”高性能CPU芯片和“众志”、“C*Core”等嵌入式微处理器,在“COMIP”、“华夏网芯”、“展讯TD-SCDMA基带”、“星光多媒体”和“格科CMOS图像传感器”等芯片上取得开发和应用的重点突破;90nmCMOS大生产工艺若干关键技术研究取得重大进展,部分成果已应用于我国最先进的集成电路制造企业;成功开发全芯片验证、可制造设计和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等方面的SOCCAD工具,并初步实用化;MPW、EDA工具、国际合作三项服务体系的建设逐步完善。

  自动化领域100nm集成电路制造装备专项安排了100nmArF准分子激光步进扫描光刻机、100nm高密度等离子刻蚀机和100nm大倾角离子注入机三个项目,其中等离子刻蚀机和离子注入机已经进入集成电路生产线,进行工艺试验与可靠性检测;材料领域集成电路配套材料专项的实施,实现了12英寸硅单晶片、大直径硅基材料、先进封装材料等集成电路材料制备技术的全面突破。

  软件专项的实施,开发了银河麒麟操作系统、红旗Linux操作系统、中标普华Linux操作系统、Hopen嵌入式操作系统、Delta嵌入式操作系统、自主服务器操作系统等,在安全等方面具有明显的特色;开发了永中Office、金山WPSOffice、中文2000RedOf鄄fice、星火燎原ScienceWord等办公软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明显。

  在中间件方面,开发完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上达到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的中间件单件产品,经过以“四方国件”为代表的中间件平台集成,构建起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网络软件核心平台,面向政务、税务、银行、证券、保险、电信、水利等领域示范应用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取得了超过10亿元的经济效益和明显的社会效益,初步形成了中国品牌中间件及配套的软件平台的研究、开发与应用的创新链。

  在数据库管理系统方面,先后实施了四次国产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评测工作,参测的国产数据库产品均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国产数据库在标准化方面稳步发展,部分国产数据库在SQL92入门级超过主流产品,基本支持主要的数据库应用开发环境。同时,国产数据库在微机服务器上的性能提高明显,能够基本满足中等规模电子政务、教育信息化的应用,基本满足企业信息化单元软件(部门级)应用。重点突破了DBMS核心技术,研发成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如东软集团有限公司的数据库管理系统OpenBASE、北京神舟航天软件技术有限公司OSCAR系统、金仓数据库KingbaseES、武汉达梦数据库管理系统等产品,满足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应用需求,在制造业信息化、电子政务、国家信息安全、电子教育等应用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信息安全与电子政务及电子金融

  主攻方向:

  本专项的总体目标是推动信息安全、电子政务和电子金融系统的自主开发和产业化,从根本上摆脱信息领域受制于人、受控于人的被动局面,为国民经济信息化提供技术支撑,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加快信息产业的发展。

  信息安全项目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31项,起草并提交国家、行业及地方标准草案9项,提出了国家保密标准(草案)5项、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平台标准(草案)11项、电力系统相关工程规范40多项。在国内外重点期刊上发表论文77篇、出版教科书2部;申请国家专利22项,获软件著作权证书9项;电子政务试点示范工程的成果已与金宏、金保、金税工程紧密结合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金融信息化提出了近期我国现代化服务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制定了金融信息化的基本框架,建设工程应用点191个,中试线3条。成果转让合同85项,商品化成果5项。

  社会效益:

  项目形成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重点在国务院办公厅构建统一可信的安全支撑平台和多样灵活的业务支撑平台,选择16个地方和部门开展试点示范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通过电子政务试点示范工程的建设,解决了安全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等共性问题,避免了重复建设,减少了重复开发,实现政府无纸化办公,节省办公费用,提升了办公效率,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例如,青岛市的电子政务工程建设有效克服了部门重复投资、分散建设的弊端,已节省部门一次性投资5000多万元,每年可节省管理维护费500多万元。全国地级城市,如果都以这种模式发展电子政务,按每个城市节约1000万元计算,可节省投资33亿元。

  各试点示范单位在进行应用建设的同时,也带动了信息资源的开发,建设一系列数据库。安全和应用支撑平台实现了产品化和工程化,带动和促进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软硬件产业的发展。国内许多企业在参与试点示范工程中,开发研制出一系列相关电子政务产品,满足了政府需求,开拓了市场空间,提升了自主研发能力。通过关键技术的产品化和产品的产业化推广与应用,促进国内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信息安全产业以及我国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发展,从而增强企业的市场开拓与竞争能力,进一步带动我国信息产业的整体发展。

  电动汽车

  主攻方向:

  经过近4年的努力,电动汽车重大专项已经经过了全面启动研发和关键技术攻关两轮研发,共安排课题161个。已研发出具有我国自主产权的纯电动轿车和客车、混合动力轿车和客车、燃料电池轿车和客车的实用化样车,并分别按照相关规程初步完成了道路试验和可靠性工况试验,性能指标不断提高。正逐步建立起我国新一代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技术平台,并通过整车集成配套技术研发实现与传统汽车的技术对接,逐步向产业化延伸。

  技术突破:

  在燃料电池汽车方面,均采用电———电混合驱动方案,两种车型在整车操控性能、行驶性能、安全性能、燃料利用率等方面均得到较大提高。在2004年10月举行的必比登世界清洁汽车挑战赛上,我国自主研发的燃料电池轿车在7个单项奖中获得了5个A(在高速蛇形障碍赛、噪音、排放、能耗、温室气体减排5个单项指标方面的最高等级)的好成绩,燃料电池城市客车也以较高的技术性能和可靠性在挑战赛中取得了良好成绩。

  在混合动力汽车方面,一汽、东风、长安、奇瑞等汽车集团公司都投入了较大人力物力。各车型已完成了功能样车开发,正在进行性能样车开发和产业化准备,在控制、混联机电耦合结构方案等方面完成了众多的技术创新。长安公司成功开发了第二轮功能样车和第三轮性能样车,并在国内率先开展了混合动力专用发动机开发。经过国家检测机构测试,动力性能接近参考车的水平,综合油耗降低接近17%,排放达到欧Ⅲ标准。

  在纯电动汽车方面,目前纯电动轿车和纯电动客车均已进行了国家质检中心的型式认证试验,各项指标均满足有关国家标准和企业标准的规定。天津清源电动车辆有限公司等单位研发的纯电动轿车在整车的动力性、经济性、续驶里程、噪声等指标已超过

  法国雪铁龙公司赠送的纯电动轿车和箱式货车,初步形成了关键技术的研发能力。外围滚球app:等单位初步完成了北京理工科凌电动车辆股份有限公司密云电动车辆产业化生产基地的建设,小批量研发生产的4种车型近40辆公交车即将投入北京市奥运电动示范车队的示范运行。

  在燃料电池发动机方面,突破了大功率氢—空燃料电池组制备的关键技术。轿车用净输出30kW、客车用净输出60kW和100kW的燃料电池发动机,已在同济大学和清华大学燃料电池发动机测试基地分别通过了严格的测试,燃料电池轿车已经累计运行12000多公里,燃料电池客车累计运行超过28000公里。

  在动力蓄电池方面,高功率镍氢电池、锂离子电池性能有了较大提高,已能为整车提供基本符合要求的产品。其中外围滚球app:研制的容量为8Ah的高功率镍氢电池,电池功率密度提高到932W/kg,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镍氢电池的循环寿命试验已经超过1500次,各项性能指标表现良好。

  在驱动电机方面,客车用电机及其控制系统已基本能满足整车要求,开发出额定功率为50kW、100kW功率等级的客车用驱动电机,正在向满足实用化和整车性能要求的方向靠近。

  社会效益:

  目前,北京、武汉、天津、威海4个城市开展了电动汽车试验示范运行,北京、上海还承担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环境基金支持的国际燃料电池公共汽车示范项目,电动汽车专项的实施得到了很多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并已经列入当地政府工业发展规划。2003年,湖北省启动武汉电动汽车试验示范运行工作,先后投入20辆由东风电动车辆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的混合动力客车,已累计运行45万多公里,载客近100万人次。

  功能基因组和生物芯片

  主攻方向:

  “功能基因组和生物芯片”重大专项的实施对于推进我国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奠定了我国生物芯片新产业的基础。

  技术突破:

  在医药方面,已经验证并具有重要应用前景的功能基因56个。其中,14个新的单基因遗传病致病基因、16个用于肿瘤血清学诊断和分子分型的基因的发现和确证,将开创我国新型医学分子诊断技术和产业的新局面;18个潜在的药物靶标、15个肿瘤药物先导化合物的发现,将改变我国医药产业原始创新能力不足的被动局面。

  在农业方面,拥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分蘖基因、脆杆基因、抗旱基因、营养高效利用基因已经开始应用于我国农作物新品种的选育,为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保障粮食安全发挥重要作用。

  在传统产业改造方面,通过功能基因组研究提高了对发酵工业生产菌株的优选技术,选择的优良青霉素生产菌株和维生素C生产菌株已经应用于工业化生产,显著增加了生产效率,提高了我国在青霉素和维生素产业的国际竞争能力。

  社会效益:

  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北京、上海、西安、天津和南京5个生物芯片研发和产业化基地。200多项生物芯片和配套设备新产品研制成功,其中6项产品获得上市许可。到2005年底,生物芯片基地的产品和技术服务销售额达到2亿元。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国自主研发的生物芯片技术和产品已经开始向美国等发达国家出口,技术转让和出口近7000万元,开始打破我国在生物技术高端仪器设备方面完全依赖进口的局面。生物芯片技术和产业的发展也对我国疾病诊断、药物研发、食品安全监测等技术和产业领域产生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改变了我国生物技术领域原始性创新的被动局面。到2005年底,共申请国内专利1021项,批准178项,申请国际专利202项,批准34项。30多个功能明确的新基因有望在医疗诊断、药物创新等方面得到应用。10个左右新基因已经开始进行作物品种改良的尝试。

  全面提升了我国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总体水平。到2005年底,共发表论文1709篇,其中在国际刊物上发表的论文1151篇,影响因子超过10的高水平论文62篇。影响因子在5—10的论文241篇。自本专项实施以来,已经在《NATURE》、《SCI鄄ENCE》和《CELL》国际刊物上发表论文21篇。

  继2000年完成国际人类基因组测序(HUGO)1%任务之后,我国科学家又于2005年顺利完成了所承担了人类SNP(单核苷酸多态性)作图国际计划(HapMap)10%的任务,且国际公认我国科学家完成的质量是最好的;目前又发起并领导了“国际人类肝脏蛋白质组计划”(HLPP)。此外,在“十五”期间还独立完成了水稻、家蚕、血吸虫等重要物种的全基因组测序工作。

  创新药物和中药现代化

  主攻方向:

  “十五”期间,针对我国新药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的关键技术环节,为切实推进我国新药领域的自主创新,加快中药现代化发展,保障我国人民用药,实现我国新药研制从仿制为主向自主创新为主的战略性转轨,提高我国医药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启动了“创新药物和中药现代化”重大专项,对国家新药创制工作进行了重点部署,开创了我国新药领域自主创新的新局面。

  按照新药研发的全过程,整合国内优势力量,建立完善了新药筛选、临床前安全性评价(GLP)、新药临床试验研究(GCP)、中药标准研究等技术平台,初步形成了适合我国国情和特色的、能够有效支撑各类新药创制的新药创新平台与研发体系。专项建立的9家药物安全评价中心或重点实验室分批全部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GLP认可,专项支持的GCP平台2005年全部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医院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的资格复审。药代平台在建设期间承担了我国60%%以上的创新化学药物及80%%以上的创新生物技术药物的药代动力学评价工作。

  技术突破:

  开发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引领了我国新药创制发展的新格局。面向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成功开发了恶性肿瘤治疗药P53注射液、心血管病治疗药物丁苯酞、艾滋病治疗药唐草片等44个适合我国国情的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药产品,还有20多个品种已完成全部研究工作,近200个品种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为疾病的有效防治提供和储备了一批新的治疗技术和产品。

  在国家近5年批准的一类创新药物中,化学药全部23个新药中有19个为专项研制,占83%%,生物治疗药全部14个新药中有9个为专项研制,占56%%。同时,还示范开发了一批疗效好、服用方便、技术先进、质量可控的现代中药制剂产品。专项课题申请专利1200多项,授权专利439项,其中,国际专利授权29项,为我国医药产业走自主创新的道路跨出了扎实的第一步。

  这些新的中药制剂、重组蛋白药物、基因治疗、组织工程等新产品、新技术的上市,使得许多疑难病症有了治疗的新希望。2004年初,我国批准自主开发的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上市,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上市的基因治疗药物(目前美国进展最快的基因治疗类药物尚处在III期临床试验阶段),为肿瘤患者战胜病魔提供了新的有效手段。成功研制了银屑病治疗药蛇床子总香豆素和陀螺银屑胶囊等现代中药制剂,为这些疑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产品。

  社会效益:

  初步创造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推动了我国医药产业实现由仿制为主向创新为主的战略性转移。通过专项的实施,一批自主创新的重大新药已经上市,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初步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我国研制的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自投放市场以来,产品供不应求,初步显示出基因治疗药物广阔的发展前景。丁苯酞注射液作为心血管病治疗药物,预计年新增产值24亿元,新增利税9.12亿元,新增利润5.28亿元。

  农产品深加工技术与设备研究开发

  主攻方向:

  专项自2001年实施以来,在大宗粮油、果蔬、畜产品、林产品等主要农产品的深加工技术、工艺与设备、标准体系和全程质量控制体系等方面获得重大突破,全面缩小了我国农产品加工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部分领域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个别领域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专项获得授权专利56项,另外还有158项发明专利和21项实用新型专利正在受理中;制定已颁布实施标准151项,其中国家标准4项;行业标准2项,企业标准145项;获得新产品295个,新技术、新工艺、新装置216项,建成中试线61条,生产示范线125条,实现新增产值291.54亿元,利税30.2亿元,出口创汇5.02亿美元,同时筛选出适合加工的专用品种60个,建成加工品种原料基地928.7万亩,带动3000多万户农民直接增收达54.3亿元。

  技术突破:

  浓缩苹果汁加工关键技术全面突破,支撑我国成为世界苹果汁出口第一大国,带动1000万果农年均增收近40亿元。全面突破了浓缩苹果汁防褐变技术、二次浑浊、棒曲霉素控制技术和芳香物回收等关键技术,首次实现了苹果浓缩汁加工离心泵的叶轮、密封件、带式榨汁滤网带和超滤膜系统的国产化,大幅度降低了生产成本。苹果浓缩汁加工关键技术的开发和产业化示范,全面提升了苹果浓缩汁产业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支撑我国成为世界苹果汁出口第一大国,出口量由占世界贸易量的15%%提高到70%%以上,出口创汇41250万美元。带动全国苹果加工量从180万吨/年增加到480万吨/年,苹果价格由0.15元/公斤上升到0.40元/公斤,全国1000万果农每年增收40多亿元。

  冷却肉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取得重大突破,改变了我国肉类的传统消费习惯。攻克了冷却肉初始菌落控制技术、汁液流失控制技术、护色技术等关键技术问题,以温度控制为核心,优化了冷却肉生产的工艺流程,建立了生产与流通过程质量管理体系。相关研究成果在双汇集团等企业迅速进行了产业化,建立了6个产业化基地、20余条生产线。双汇冷却肉产量每年以翻番的速度增长,2001年屠宰量为120万头,2004年达到800万头,同年冷却肉年销售量达到40万吨,销售额达到44亿元。冷却肉的畅销,极大地改变了广大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同时带动了饲料、养殖、运输、屠宰、商业等相关行业的发展,直接带动10万户养猪农户致富,使农民增收3亿多元,并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3万多人。

  农产品循环加工与能源化利用取得重大突破,玉米有机化工醇、生物柴油开发成功,燃料乙醇生产成本明显下降。利用油脚或煎炸废弃油自主开发了生物柴油,建成了年处理200吨油脚的生物柴油中试示范线;突破了以玉米淀粉为原料生产多元醇技术,在国际上首次建成了年产2万吨多元醇的示范生产线,实现产值1.6亿元;突破了玉米生产燃料乙醇及副产物综合利用,完成了发酵增强剂在4万吨酒精生产线上的试验、实现了高浓度废水零排放,低浓度废水处理后达到国家排放标准。

  突破了干法变性淀粉生产技术和反应装置,解决了长期困扰变性淀粉行业发展的环境污染和节水难题。自主开发的高效干法变性淀粉反应装置,突破了制约我国干法变性淀粉研究与产业化进程的瓶颈,完全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变性淀粉行业发展的环境污染问题,并大量节约了水资源。现已建立2万吨干法变性淀粉示范生产线,实现了干法变性淀粉的大规模连续化生产,全面提升了我国变性淀粉行业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推动了变性淀粉行业的发展。

  奶业重大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技术集成示范

  主攻方向:

  奶业重大专项针对制约我国奶业发展的重大技术问题,以“安全、优质、高效”为目标,紧紧围绕奶牛良种快速繁育、营养调控与饲养管理、优质饲草生产与专用饲料开发、疫病防治、乳品加工与质量控制等共性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和开发;根据我国奶业发展布局,重点在北京、上海、东北、华北、西北等牛奶优势产区开展了奶业现代化生产技术集成与产业化示范,取得了显著成效。

  截止到2005年底,专项共取得经省部级鉴定的科技成果162项,获得各级奖励的成果31项;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460项;制定颁布实施的国家、行业、地方或企业标准(技术规程)272项,正在申请中的标准(技术规程)68项;申请国家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187项,其中获得授权41项;发表论文1254篇(其中SCI收录65篇),共培养博士230人,硕士628人,企业技术骨干5000多人次,高级管理人员1000多人,培训农民10万多人次。

  技术突破:

  在共性关键技术研究方面,建立了奶牛胚胎移植产业化和性控胚胎生产技术体系,初步解决了我国奶牛良种快速繁育问题;建立了我国奶牛规范化饲养技术体系,初步实现了我国奶牛养殖从粗放型向现代集约型方式的转变;建立了优质饲草产业化生产与加工技术体系,部分实现我国奶业的优质牧草产业化供应;建立了奶牛重大疫病防控和主要疾病防治技术体系,促进了我国奶牛安全、健康养殖目标的实现;新型乳品包装设备的国产化开发,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的空白;新型乳制品种类丰富,以CLA牛奶和功能配方奶粉为代表的攻能乳制品层出不穷;建立了原料奶及乳制品的质量监测技术体系,为奶业安全和健康提供保障;南方地区夏季奶牛抗热应急综合技术开发成效显著;大型奶牛场智能化管理系统进入示范使用阶段,有助于提升我国奶业现代化水平;初步构建了以企业为主体的奶业技术研发和转化平台,显著提升了奶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形成了奶业科技发展的长效机制。

  社会效益:

  在生产技术集成示范方面,组装了具有区域特色的各种现代奶业产业化生产模式,完善了“公司+农户+基地+集成技术”的技术推广模式,显著提高了示范区奶业生产水平,示范区91.3万头奶牛成母牛年平均产奶量由2002年的5000公斤提高到6500公斤,年增长率15%%,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0个百分点;原料奶的细菌总数平均低于20万CFU/ml,大大低于专项实施以前的100万CFU/ml,交售的原料奶中优质率从30%%提高到60%%以上;扶植示范户10万多户,辐射养殖户达到80多万户,示范区农民每饲养一头奶牛比非示范区多收入1000元以上,促进农民增收累计近60亿元。

  食品安全

  主攻方向:

  专项紧密围绕“切实保障我国消费者健康,维护我国食品进出口贸易安全”这一核心目标,瞄准国际食品安全科技前沿,抓住我国食品安全全程控制中的关键环节和瓶颈问题,整合国内优势科技资源,开展了攻关研究。

  技术突破:

  通过近4年的实施,专项构建了共享的全国污染物监测网(含食源性疾病)、进出口食品监测与预警网;制(修)订国家标准39项、行业和地方标准161项,申请立项357项;牵头制订国际标准2项、已完成1项,参加制订国际标准2项;提出595个食品安全标准限量指标的建议值,58个(套)生产、加工和流通领域的食品安全技术规范(标准);初步形成了食品安全检测体系,建立了219项实验室检测方法,其中农药多残留检测方法可检测150种农药,兽药多残留检测方法可检测122种兽药;研制出81个检测技术相关试剂(盒)、现场快速检测技术;初步建立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兽药安全评价中心)等3个符合国际良好实验室规范(GLP)的国家食品安全中心(基地),有168个检测实验室参与国际有关实验室组织之间的检测比对试验或得到国际相关实验室的互认;形成了10个食品安全示范区;培育了10多个食品安全示范企业;获得国内专利36项,申请128项。

  社会效益:

  专项主要取得了八方面成效:一是我国食品安全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整体提升,前沿领域的突破增强了食品安全科技原始创新能力,高新技术与传统技术的交叉融合显著提升了食品安全科技支撑能力和技术集成创新能力,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推动了食品安全科技的跨越发展和再创新能力的提升。二是加速了食品安全科技支撑体系的完善,初步形成了食品安全标准支撑体系,初步建立了国际认可度高的检验检测体系,完善了科学化和制度化的监督监管体系,高效快速的信息预警体系已具雏形,系统规范的安全生产体系初显成效,多层次、多渠道的教育培训体系正在兴起,公众食品安全意识大幅度提高。三是提高了食品安全整体水平。食品安全生产与流通更加规范,食品安全指数进一步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不断增强。四是支撑了区域重点产业的发展,增强了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培育了一批放心食品企业品牌。五是凝聚、推动和培育了学科交叉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技术过硬的检验检测人才队伍和规范高效的监督管理人才队伍。六是食品安全公共研发机构不断壮大,企业研发机构初具规模,一批新兴的食品安全学科基地正在形成,初步构建了食品安全科技创新体系。七是有力地推动了地方

  食品安全科技工作,促进了地方设立食品安全科技专项,加速了地方食品安全检测和科研机构的发展。八是形成了依托超市把关的江苏苏果超市、突出投入品控制的陕西洛川苹果、着力全程检疫的福建银祥猪肉、严把出口质量的广东恒兴水产、兼顾种植和加工安全的河南鹤壁小麦、以中介组织为控制主体的山东寿光蔬菜、保障重大活动安全的青岛奥帆餐饮和突出基地选择的浙江龙井茶叶等八个各具特色的食品安全示范模式。

  现代节水农业技术体系及新产品研究与开发

  主攻方向:

  专项自2002年启动实施以来,在前沿关键技术自主创新、重大产品设备研制与产业化开发以及生产实践应用等方面攻关研究,构建符合国情的现代节水农业技术体系。

  专项共形成前沿与关键技术110项,开发出高新技术产品146个;建立示范生产线27条,选育抗旱节水新品种28个;申请专利320件,获得专利授权160件;制订技术标准53项,颁布实施29项;提出了8种适合不同区域特征的节水农业技术发展模式,并建立现代节水农业示范区18个;专项取得的技术成果共推广3.2亿亩,节水85亿立方米,增产粮食150亿公斤,增加产值88亿元,获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为实现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水安全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技术突破:

  节水农业前沿与关键技术自主创新取得突破性进展,使我国节水农业技术整体水平与国外差距缩小5-10年,显著提升了我国节水农业技术的原始创新能力。初步建立了抗旱节水型作物品种鉴定筛选方法与指标体系,筛选作物、林草抗旱节水新品种28个,辐射推广5306万亩,累计增产增收9.95亿元;研究提出了节水高效型作物种植结构和主要作物水肥高效利用联合调控技术,建立了节水型种植结构评价指标体系和区域节水型种植结构模式,在豫、晋、冀、陕、甘、蒙、京等地推广面积20万余亩,新增产值近亿元,农田作物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8%%-20%%。

  开发出一批适合国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与国际竞争力的节水重大产品与设备,使国产设备市场占有率由30%%提高到50%%,基本摆脱长期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研发出真空定径与冷却、浮动高速牵引制造工艺技术,解决了滴头快速镶入的技术难题,利用纳米增强改性材料改进微灌带生产工艺,使滴灌带厚度突破0.1mm大关;建立了10条突破美国和以色列专利技术垄断的小直径微灌管(带)生产线,应用面积100万亩;国产化的激光控制平地设备的造价比国外同类产品降低40%%,应用面积25万亩,节水4000万立方米,增加产值1.05亿元。

  社会效益:

  在农业节水技术集成与示范方面,创建了一批适合我国国情和区域特点的现代节水农业技术发展模式,增强了节水农业技术集成创新能力,自创国有节水技术应用面积达世界之最。在我国北方及南方季节性缺水地区建立了8类18个节水农业技术集成示范区,总面积25万亩,辐射面积367.6万亩,灌溉水利用率达到65%%,高出全国平均22个百分点;作物水分利用效率达到1.35kg/m3,高出全国平均水平0.35kg/m3;示范区农作物增产20%%—30%%。

  创建的北方干旱内陆河区大田膜下滴灌改进技术集成模式,亩均投入500元,比国外减少投入50%%,节水50%%,节肥20%%,增产20%%,增加综合经济效益40%%以上,当地农民每年增加收入超过4亿元;在新疆地区应用面积500多万亩,每年正在以100万亩的速度增加,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大田采用滴灌技术规模最大的国家。

  水污染控制与治理工程

  主攻方向:

  专项紧紧围绕最突出的湖泊污染、城市水环境污染和饮用水安全三大问题,强调技术的系统集成、工程规模的应用示范和管理机制的创新,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水污染治理集成技术系统和成套设备,努力建立以科技为先导、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水污染治理新机制,创建高水平研究与产业化基地,初步形成了我国水污染控制与治理的自主创新体系。

  专项主要在湖泊污染控制与水体修复技术及工程示范、城市水环境质量改善技术与综合示范、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与应用示范、污水处理设备成套化技术、水污染控制的生物与物化技术等五个方面开展了研究工作。目前已经申请150多项国家发明,15项集成技术成果得到应用,27项以关键技术或集成技术为核心的示范工程正在建设。

  技术突破:太湖水污染控制与水体修复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建立了太湖梅梁湾水源地水质改善的应用技术系统和河网区面源污染控制的生态工程技术系统,开发出精确薄层疏浚设备,完成1.3平方公里退渔还湖示范工程、0.2平方公里环保疏浚示范工程、退渔还湖D区湖滨带示范工程以及2万平方米陆生植物浮床改善水质工程。

  城市水环境质量改善技术和示范工程研究全面开展。开发出将水质改善和景观建设相融合的人工湿地技术,建立城市面源污染控制技术系统,形成了以污水处理厂和人工生态相协调城市污水处理与资源化新模式,完成了武汉市、镇江市等城市水环境质量改善系统方案,部分示范工程已经初显成效。

  饮用水安全保障研究取得系统性成果。突破了水源水地水质改善的关键技术,开发出水源水质预警系统主模块;通过强化常规处理工艺和研发深度处理技术,建立了水厂

  安全净化系统;构建了从水质在线监测系统和水质管理信息系统,形成了饮用水安全输配的系统方案,上海、深圳和天津三个城市正在建设20万吨以上规模的饮用水安全保障示范工程进展顺利。

  社会效益:专项尤其在城市水环境专题的实施中,调动了多个城市建设人水和谐社会的积极性,推动了城市可持续发展与建设。以武汉、镇江为代表的城市更是将重大专项的实施当做城市建设和新一轮经济发展的绝好契机。以武汉为例,重大专项在汉阳的成功,极大地带动了面积为368平方公里“武汉新区”建设项目的实质操作。

  重要技术标准研究

  主攻方向:

  我国入世后受到来自国外发达国家的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的严峻挑战。而我国技术标准水平落后,滞后于经济发展需要的问题表现非常突出,对我国经济和科技发展已构成潜在影响。面对这种形势,“重要技术标准研究”列入国家“十五”重大科技专项,旨在重点解决技术标准未来长期发展问题和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全面提高我国技术标准研制水平,以增强我国技术和产品的竞争力,应对我国加入WTO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标准专项按照政策战略性研究、重要技术标准研制、关键计量检测技术研究和技术标准试点等四个板块进行综合布局,分7批陆续启动了104项课题,其中包括研究性课题63项,以及19个技术标准试点城市和22个技术标准试点企业。

  技术突破:

  在国家标准战略性研究方面,主要围绕如何建立满足我国市场经济需要的标准化管理运行机制,明确我国标准化的发展方向,构建新型国家技术标准体系,建立应对国外贸易技术壁垒的预警机制展开大范围、深层次的研究。《中国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研究》、《国家技术标准体系建设研究》、《技术性贸易措施战略与预警工程方案》等研究成果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一些成果已经被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采纳,如国家标准的立项已实现即时网上申报,标准的制订更加公开透明,通过近期完成的国家标准清理整顿,大大地提高了我国技术标准水平。

  在重要技术标准研制方面,专项所涉及的高新技术领域关键技术标准研究、公众安全与社会公益领域关键技术标准研究、优势特色产业关键技术标准研究、重要基础性技术标准与国际标准研究、贸易技术性措施急需的重要技术标准研究共计63项课题已取得众多重大成果。已完成近500项国家标准和近1000项行业标准的研制工作,其中近200项已正式颁布为国家标准。这些标准的实施已对我国产业发展和经济的推动产生显著效果。如能效标识技术标准研究课题已完成空调、冰箱等4项能效强制性国家标准的制订。经预测,这几项标准的实施将能在5年内节电500亿kWh,节省电费260亿元。我国过去在国际标准化领域由中国主导起草国际标准仅15项的被动局面,将通过标准专项的实施得到较大的改观。标准专项共研制国际标准34项,已有12项正式发布,其中已完成的两项通信领域的国际标准,已对我国通信相关产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带来巨大经济效益。

  在检测标准和检测方法研制课题方面,“食品、中药与天然药物有效成分检测技术研究”取得重大进展,为食品、中药与天然药物的产品质量管理、控制和监督提供科学依据,确保食品、中药与天然药物中有效成分(含量)标示的准确可靠,其成果已应用于市场检验和企业检测,为百姓消费放心食品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和方法。

  社会效益:

  在地方、企业技术标准试点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效。试点城市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的特点,开展技术标准的研制、实施推广、宣传培训、能力建设,形成了政府重视、市场主导、企业参与、以点代面的良好的标准化工作氛围,对全面提高全社会标准化意识发挥了重要作用。一些地方还结合试点出台了鼓励企业参与标准化活动的政策措施。如北京市在试点中,紧紧结合2008奥运会的举办,实施城市导向系统工程,用标准化手段,为把北京建设成为国际化大都市做了富有成效的工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