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围滚球app_腾讯体育官网_手机版下载

图片

[中国教育报]从跟踪研究到自主创新—记外围滚球app:毛二可院士



本报记者 黄蔚 实习生 陶琳
http://www.jyb.com.cn/gb/2006/01/06/zy/4-zb/1.htm

《中国教育报》2006年1月6日 第四版


    中等个子,偏瘦,头发花白,说话声音不大,但是做的事情可不小。他就是著名的雷达专家、国防科技战线的著名科学家,国家发明奖、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北京市劳模、全国先进工作者等多个重要奖项和荣誉称号的获得者——外围滚球app:毛二可院士。

  与雷达的不解之缘

    1956年作为我国第一批雷达专业的毕业生,毛二可以优异的成绩毕业留校。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毛二可教授进入学校的雷达技术研究所工作。在一些人纷纷离开了科研岗位的日子里,毛二可和一些同志始终坚守在科研一线,主动开始了在雷达及通讯系统中有重要作用的测试仪器“高频相位计”的计划。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奋斗,“高频相位计”终于研制成功,从而填补了国内的一项空白。

    为了学术上的每一步突破,他曾不顾电磁波辐射对人体的危害,累计上机1000多个小时;为了验证工作原理的正确性,他曾在部队的靶场、空旷的海边,或受着夏季烈日的炙烤,或忍着冬日刺骨的寒风,一丝不苟的进行验证。

    毛二可教授领导雷达研究室多年,共获得国家发明奖6项,省部级重大科技进步奖17项。他领导研发的一种新型雷达信息处理器获1987年国家发明二等奖。九十年代他提出一种新型雷达跟踪处理方法,获国家发明三等奖,已推广到几种重要的雷达设备中。

“要敢于创新,走出有我国特色的科研之路”

    “我们在科研创新方面做得不错,获得了不少奖励。真正要提高雷达技术水平,最终还要靠实力,更需要靠创新,要提出具体的发展思路。”这是在采访过程中毛教授提的最多的一句话。

    “以前,我国在雷达研究方面较多是做跟踪研究,就是美国有什么,发达国家有什么,我们做什么。而现在高等学校中的研究所要想在国内环境中站住脚,就要发挥自己的优势。”毛教授认为,和校外一些研究所相比,高校的人力物力都不能和他们相提并论。腾讯体育官网:雷达研究所总共才30多人,加上研究生才二三百人,不可能他们干什么我们也干什么。但是那些研究所都有很重的国家科研任务;不如我们灵活,我们可以根据国家新的需求,提出一些新的思路,比如,在探测隐形飞机方面,有一些国家已经作出了很大的进展,我们还应该把目光放长远一点,走自己的路子,才能创造奇迹。目前,雷达所在脱靶量测量系统、电子对抗和信号处理等方向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发扬团队合作精神

    “现在很多高校的科研体制都是课题负责制,都是五六个人的小团体。虽然在做某些研究时很有优势,但是在面对系统性,综合性的课题时就显得力量单薄。”毛教授说,比如北航搞无人机,哈工大搞卫星都需要一个集体来完成,都需要方方面面的单位协调一致地工作才能搞好。

    在组建和培养团队时,毛二可注意选拔培养人品好、业务基础扎实、事业心强的好苗子。青年博士高梅国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表现出很强的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但是毕业后去的单位不能很好发挥作用,毛二可教授立即向校领导反映情况,把他调回学校工作,没有户口,他一次次到北京市、到学校的相关部门去争取;没住房,他四处替高梅国找房源,直到找到安身之处为止。后来,高梅国在核心技术的研发中起了关键作用。

    青年博士龙腾学术思想活跃、水平高,组织能力强。在他尚未毕业时,毛二可教授多次找他谈心,动员他留校工作。龙腾在毛二可教授关心与帮助下,在雷达精确制导信息处理方面的研究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成为研究所的骨干。博士后研究人员吴嗣亮,在现代信号处理理论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在参与某靶场测试设备研制中,对系统的信号处理算法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他提出的模型和软件算法,大大提高了系统功能,测量精度超过预计指标。这几位博士的成长都凝聚着毛二可教授的心血与希望。

    为了让青年人放开手脚挑重担,几年前他主动辞去了所长职务,自愿退居二线。

    见困难,主动上;见荣誉,主动让。在雷达所,这已经成为了一种默契。

    某项有关雷达信号处理的学术思想主要是毛二可提出来的,由其他几位成员研制成功。在上报奖励时,他主动要求不写他的名字,以便其他成员上。在报“雷达仿真”项目奖时,吴嗣亮教授主动把发挥作用更大的曾涛的名字放在前面,后来该项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后者也因此评上了教授。

    毛二可常说,成果本来就属于大家,所有的荣誉,都应该记在集体的账上。所里有一些老教授是从上个世纪60年代就和他一起并肩工作的老战友,在他们退休后,他又把他们返聘回来,让他们得以继续发挥其宝贵的智慧和经验。

“没有创新点的论文没有意义”

    “虽然为同一专业的研究生,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后天的努力虽然重要,但是每个人的先天优势也不容忽视。结合个人优势进行课题安排往往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毛二可教授的体会之一。

    毛教授带领的雷达所在进行课题研究时,老师与学生往往能产生积极的互动,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他坚持说:“如果开始的时候学生经验不足,可以先做一些基础的实践性工作,老师可以从旁指导学生,使他尽快提高。而同时,由于有学生的帮助,老师的一些想法也可以尽快实现。这样可以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在学术研究的组织形式上这种高低搭配也具有较高的效率。”

    谈到科研的标准时,毛二可坚持这样一点:“搞科学技术最重要的是客观,不需要无用的修饰。在研究的过程中,一定要以事实为准,不能只有大概。研究生在创新的过程中只有实事求是,并且严格地执行‘客观’这个标准,才能树立一个好的学风。”

    在进行项目评审或者阅读博士论文的过程中,毛二可教授如果发现文章的语言不符合科学论文对“客观”的要求,就坚持这样的论文不能评为优秀的科学论文。他希望通过严格的要求,让现在的年轻的科研工作者们能在撰写科学论文方面多下一些功夫。

    毛教授认为,研究生的论文必须要有创新,创新点有大有小。创新多少于论文多少直接相关但不相等,但有的研究生论文没有创新点,这样的论文就没有意义。

    随着他年龄的增加,有一些好心人劝毛二可教授:别那么干了,悠着点,身体健康是第一。可他尽管不当所长了,仍然战斗在科研的第一线,坚持每天来实验室加班的习惯。他说:“年纪大不要紧,重要的是我是一名党员,还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一定的作用。”工作的激情使这位院士不现老态,在自己的科研岗位上焕发出火一样的青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