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围滚球app_腾讯体育官网_手机版下载

图片

[中国教育报]高校如何做好培养人才的三件事


[中国教育报]高校如何做好培养人才的三件事

外围滚球app_腾讯体育官网_手机版下载

图片

http://www.jyb.com.cn/gb/2005/12/02/zy/6-zb/1.htm 

《中国教育报》2005年12月2日第6版

 
   编者按:高等教育质量关乎青年学子的成长,关乎祖国的未来。党和国家领导人一直非常重视高等教育质量的问题。温家宝总理近日在会见第五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代表时指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除了需要深化高等教育体制和管理机制的改革外,还需要做三件具体的事情”,即“贯彻启发式教育方针”、“教授、名师要上课堂”、“教书育人”。围绕温总理提出的当前“需要做三件具体的事情”,教育部门是怎样推动的,高等学校又是如何践行的,本报特推出专题报道,以引发各方的思考。

 

    质量,是人才培养工程的核心,一直以来被称为“高等学校的生命线”。

    “中国的教育当前面临三大任务”,其中之一是“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近日在会见第五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代表时,特别地强调了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性。

    规模发展的同时质量不断提高

    11月30日闭幕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五届全民教育高层会议,云集了40多个国家的教育部长。在世界关注的目光中,中国教育部部长周济解读了“十一五”中国教育任务,谈到高等教育时,指出要保持规模稳步发展,着力提高教育质量。

    育人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又一代新人,是党和人民赋予高等学校光荣而神圣的历史使命。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开创了高等教育蓬勃发展的大好局面。如今,我国高等教育在校生已经超过两千万,规模位居世界第一,毛入学率超过19%,进入了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

    高等教育规模快速发展的同时,培养质量也在不断提高。这些年来,高校培养出了数以千万计的国家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其质量得到了社会乃至世界其他国家的广泛认可。我国与一些发达国家签订了学位学历互认协议,许多国际顶尖大学的校长、学者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巨大成就给予了高度评价。

    牢固确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

    高等教育质量的确保,与近年来教育部始终牢固确立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牢固确立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牢固确立教学工作在高等学校各项工作中的中心地位是密不可分的。1998年,第一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会议就明确提出增强质量意识、加强素质教育,对高等学校加强教学工作起到了突出的作用。2001年,教育部印发了《外围滚球app: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就加强教学工作明确提出12条针对性很强的要求,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显著的作用。

    在“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宗旨的指引下,教育部坚持“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八字方针”,实施了“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启动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开展“高等学校名师奖”的表彰奖励,建设“国家精品课程”,推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积极开展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一系列的改革波澜壮阔,势如破竹。

    “本科教学是学校的立校之本。”湖南大学校长钟志华说,学校从各个方面创造有利条件,为本科教育教学一线的老师“搭台子”、“架梯子”、“引路子”,使他们安于、乐于教书育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等学校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的各项政策要求,紧密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加强和改进教学工作,保证了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把提高质量放在更突出的位置

    如何完善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与教育质量保障机制,提升我国高校整体的国际竞争力,这已经成为了诸如中外大学校长论坛等著名国际教育论坛上,大学校长们关注的焦点问题。如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所说:“北大有一大批优秀的学者,这是我们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基础。我国高校要走向国际化,其核心是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术水平的国际化。”

    教育部今年年初颁发的《外围滚球app: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把提高质量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文件明确指出,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须加大教学经费投入,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材建设,加大教学信息化建设力度,加强实践教学,加强高等学校教学工作评估,等等,提出了一系列的具体做法和措施。

    以素质教育为主题,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在第五届全民教育高层会议上周济部长表示,到201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25%左右,毕业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增强,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高校学术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将明显提高。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温家宝总理引用伟大教育家陶行知的话,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希望和要求。牢牢把握住质量这条高等学校的生命线,夯实人才培养的内核和基础,才能全面实现温总理对人才培养工作寄予的期望:“我们培养的学生应该是有学问有道德的人,不单是某一方面的专家,而是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本报记者 卢丽君)

第一件事:启发式教育——使教与学相得益彰

    实践证明,教师在课堂上的授课方式不仅决定其教学质量的高低,而且不同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后天发展。有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就有什么样的学习方法。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近些年,高校已经认识到启发式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正在加强教法和学法研究,变灌输为启发,把被动变为主动,使教与学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教师转变观念 以学生为中心

    综观世界知名高校,无不在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方面不遗余力。在当前的教育教学改革中,如何充分调动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引导作用,使他们真心实意地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提高创新的能力,已成为提高学校本科教育质量的关键。

    中国人民大学教务处处长陈岳对记者说,教师首先在教学态度上要端正,要树立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努力构建一种研究型的教学模式,把科研的成果以及思想和方法渗入到课堂教学,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创新能力。在教学中不是以“教”代“学”,而应教会学生如何学、如何用,让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在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的实例中展现其活力,给学生以充分发挥的思想空间。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自主性学习环境。

    “要做到启发式教学,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改变生硬死板的泛泛而谈、枯燥无味的平铺直叙等教法。”外围滚球app:大学英语教研室主任刘芳表示,“启发式教学是引导学生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保持着主动性,主动地提出问题,主动地思考问题,主动去发现、去探索的教学方式。这实际上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时刻关注本学科的发展前沿和方向,不断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效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培养出生气勃勃的创新人才。”

    教师教得活,学生才能学得活。北京大学本科生韩婷在上了该校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专题”课之后写下了这样的心得体会:“这是我上大学以来收获最大的一门课!讲义极少,几乎不给你记笔记的机会,课上重要的是听、是思考。老师不会要求你去相信哪种观点,而是列出几个观点,鼓励大家有自己的想法。上课带给你的是一种历史的思维,让你明白如何去做学问。”学生的真情实感跃然纸上,教学的效果显而易见。

    多种途径探索 启发学生兴趣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活动设置符合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内容,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式的学习。教学内容的新颖有趣,在教学信息的恰当部位设疑及巧妙迂回的提问,富有“心机”设计答案提示,形式多样的练习等,使无穷宇宙间的自然奥秘、大千世界的众生百相、人类历史的演进沉浮、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都能通过教学展现在学生面前,使每一项活动都成为学生获得进步的阶梯,激情涌动,欲罢不能。

    北京交通大学教授王玉凤说得好,启发式教学是现在教学改革的关键,是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她一手创办并全面负责的“物理演示与探索实验室”已经成为无数学生的科学探索乐园。王玉风及其团队变单纯的课堂演示为教室、实验室相结合的大课堂实践,引导学生体会巧妙的实验构思,要求他们对实验提出个性化的见解。200多个内容新颖的实验、40多种教学仪器以及理论与实验相结合计算机导学系统有效地提高了大学物理课的教学效果。

    中国人民大学教务处有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在该校2001年召开的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会上,就明确提出提倡以学生为本的创造性教学,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据了解,目前,该校建设的国家精品课程、北京市精品课程和校级精品课程全部都有成熟的网络课件,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经济、管理类、法学专业主干课程大部分都使用案例教学,法学院的部分专业课程还实行了诊所式教学,全校本科生的外语、数学等公共应用基础课程针对不同的授课对象采用分类和分层教学的方法,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考试手段灵活 知识能力并重

    启发式教学带来了教学内容的变化,而与之相配套的考试手段也要相应地进行调整和改变。“现在的瓶颈在于很多教师认识到了开展启发式教学给学生带来的好处,但考试并没有相应的变革,依然侧重于固定知识的考核,比如考概念,这会使教学改革难以进行下去,毕竟对学生来说最后的考试成绩才是最重要的。”刘芳如是说。

    外围滚球app:教务处副处长闫达远指出,形式和内容是要统一的,考核形式如果不随教学内容而变,就不是彻底的改革。要使考核科学合理,这还需要具体课程具体对待。授课教师要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一方面反映出学生学习的效果和质量,一方面尽量量化、客观。

    有关教育专家指出,高校的考试可以实行知识与能力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重点测试学生理解、掌握、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方式可以多种多样,要做到既考知识,又考能力和综合素质,以促进大学生积极主动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本报记者 杨晨光)

第二件事:名师上讲台——制度建设至关重要

    “听了名师的课,不仅提高了理论思维能力,而且人生境界得到了升华。”学生们纷纷在BBS上发表帖子说。清华大学、吉林大学等高校积极推动知名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形成了教书育人的浓厚氛围。

    为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教育部于2001年出台了《外围滚球app: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启动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改革工程”,2003年评选“高等学校教学名师”,提倡教授上讲台、尤其是本科基础课讲台,并以此作为高等学校质量工程的重要内容。

    本科教育质量的有效保证

    “本科生教育始终是基础。本科阶段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黄金时期,是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风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摄取知识的最好年华。这个时期如果放松了教育,那将是最不能容忍的误人子弟。”一直坚持为本科生讲授法学理论课的吉林大学党委书记张文显说。

    本科教育作为多层次高等教育体系的基础阶段,是学生基础知识和综合素质培养的关键时期,对学生做人和做事有重要影响。因此,把推动名师授课当作遵循教育科学规律、有效保证培养质量的重要措施。

    知名教授具有很高学术造诣,工作在当代科学的前沿,掌握该领域的发展动态,具有深邃的洞察力和敏锐的直觉。名师执教的最大优势在于他们融科学研究和教学为一体,集学术水平、教学水平于一身,能创造性地从事教学工作。他们的教学,不仅传授一般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更是一种哲学,是思维方式,他们能够紧密联系学科发展及经济社会发展走向,赋予教学与训练方法以科学研究特色,在探索和研究的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与研究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与探索的精神。

    制度保证名师上讲台

    要保证名师上讲台必须建立并完善教学工作制度规范与激励机制。清华大学2003年以来推行“教师职务聘任制”的人事制度改革,设立教学-科研系列,教授上讲台是教师聘任、职务晋升的必备条件之一。规定受聘教授除了是本学科方向的学术带头人以外,还要求必须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和良好的教学效果,每年至少承担两门课程教学任务。2003年,清华大学5名教授获得首届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2004年,清华大学设立了教学附加津贴制度,对部分承担大量基础类课程教学的院系教师发放教学附加津贴。

    教授上讲台在清华大学已形成共识,一批名师登上本科讲台。校长顾秉林院士两度主持新生研讨课;其余新生研讨课的教师也全部是各学科的知名教授,包括李衍达、钱易等院士,以及教学名师奖获得者、长江学者、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院长、系主任;精品课程负责人也大都由知名教授担任,如力学专家杨卫院士、新闻学者李希光教授、国际问题专家阎学通教授等。

    吉林大学在2003年出台的《外围滚球app:切实加强本科教学工作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强调,凡是55岁以下的教授都要自觉地为本科生上课,学校鼓励院士、博士生导师将他们的教学经验和科研成果传授给本科生。对于以科研工作为主的教授、副教授,各单位要通过开设选修课、讨论课和前沿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为他们创造给本科生授课的条件。把教师承担教学工作的业绩和成果作为评聘教师职务、确定津贴的必要条件,对连续两年不讲授任何本科课程的教师,不再聘任其担任教授、副教授职务。

    这些机制与制度的建立,在师资的引进、评聘、晋升上,体现了教书育人的价值取向和教师的职业理念,保证了一批又一批思想素质强、学术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知名教授持续不断地加入到本科课程的教学行列。

    传授的不仅仅是知识

    知名教授令人钦佩的不仅仅是其渊博的学识,更重要的是他们的人格。他们往往有引领、前瞻的思想高度,有兼容科学与人文的深厚底蕴,有较高的声望和社会感召力。

    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先生两年前归根清华之后,以82岁高龄开始执教大一新生,讲授《普通物理》课,在国内引起了很大轰动。杨先生要将他对物理学的深刻理解传授给青年学子,把自己学习的方法和研究的态度教给更多学生,启蒙学生的物理智慧。“清华有中国最优秀的青年,如果我能够帮助他们走到正确的学习、研究的道路上去,这当然是一个很值得做的事业。”

    从毕业留校任教至今,无论是破格晋升为讲师、副教授、教授,还是身为博导、学科带头人,吉林大学孙正聿教授始终没有离开过本科教学课堂。他平均每周都要为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上十一二个学时课。孙正聿教授先后为本科生讲授《哲学原理》、《逻辑学》等9门课程。“教师是我的职业,教学则是我的生活方式。”孙正聿教授说,“教授也好,博导也好,不都是教师吗?教师上课不是天经地义的吗?”孙正聿教授认为职业是人的存在方式,“我教故我在”——我教书,所以我存在;如果不教书,怎么作为教师而存在呢?

    吉林大学姚建宗教授从1995年起,一直给法律专业本科生讲授法律专业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法理学》,以及法律专业选修课《当代西方法哲学》。“你一个博导,还上‘小儿科’的基础课,真是大材小用。”对于这种说法,姚建宗说,他喜欢给学生上课。站在大学的讲台上,他有种职业自豪感。“那种感觉很庄严、很奇妙。我希望我的学生毕业后从事法律工作时,也有这种职业自豪感。”

    名师上讲台,通过学术的交流、感情的沟通,使得初涉科学的本科生能够亲耳聆听教授的治学之道,亲身感受他们的魅力风范,感悟为人为学之真谛,能让他们受益终生。

    清华大学化工系王吉帅同学选修了顾秉林校长开设的《走进量子世界》后谈到,“学完研讨课我才发现,其实我学到的并不仅仅是一些知识,更重要的是学到了一种精神,负责科学严谨的精神;一种责任,对所有关爱自己的人负责的态度;一种兴趣,对科学研究的兴趣。还有顾校长那种人格魅力深深地吸引了我。”(本报记者 黄文 通讯员 张文雪 李新宇 沈季)

第三件事:教书育人——化于心 践于行

    高校教师责在教书,重在育人。近年来,在教育部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评选以及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的带动和鼓舞下,各高校纷纷出台举措,大力提倡教师在教好书的同时,更要育好人。我们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教书育人的教师典范在高校战线上不断涌现。

    把教书育人作为终生奋斗目标

    “教师的许多观点和看法,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学生。在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思想品德教育。”这是许多像张雁云这样的教师的共同感受。张雁云是北京师范大学的一位本科教学教师,他的人生信条是“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他把这一信条始终贯穿于教学中。在他的教学生涯中,培养有学问有道德的人是一直坚守的信念。

    张雁云自1993年参加工作以来,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到教学事业中,十多年如一日,精于教书,勤于育人。善于与学生开展交流,是张雁云一个很大的特点。他不属于那种上完课就走人的老师。课间、课后、课余,经常看见他与学生讨论、交流。有些是专业方面的问题,有些则是学生未来择业、考研以及一些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不少学生非常愿意与张雁云交谈,倾吐心声,把他当作知心朋友。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同学们对张老师所授课程反映良好,上课出勤率常能保持在100%。每一次课程结束后,学生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留恋和喜爱。张雁云老师的教学评估连年优秀。2004年他被评为北京师范大学本科教学“十佳教师”。

    始终把教书育人放在第一位。在高校,像张雁云这样优秀的教师还有很多很多。第二届“全国师德标兵”、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林崇德常说,不论是中小学教师还是大学教师,都不应该把教师的工作作为养家糊口的谋生职业,而是应该自觉地把它看成是教书育人的终生奋斗目标。

    组织教师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

    杰出教师的纷纷涌现与学校加强师德建设的工作密不可分。近两年,各高校组织教师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活动,成为推动师德建设深入持久扎实开展的有效途径。对此,北师大深有体会并组织了一系列的活动:建立师德建设专项科研课题,提高师德建设的水平和科学性。学校工会多次举办教书育人活动的情况调查,召开文科、理科教师的教书育人专题研讨会;发挥专家优势,深化师德理论的探究。如专门组织教育学院的教授和学者,就高校师德建设进行了理论研讨;抓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长期开展多层次、多项目的师德先进评比活动等。学校连续多年坚持自下而上地评选教书育人先进工作者(优秀教师)和师德标兵。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一直把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这两年,学校以教风、学风、作风建设为契机,组织了形式多样的活动,大力加强了师德师风建设。2004年,学校组织开展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三育人”演讲比赛和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以加强教风建设和学术道德为重点,举办教授培训班。教授培训班以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为宗旨,参加第一期教授培训班的教授人数达60人,覆盖各个院系的各个学科。第一期教授培训班通过邀请著名化学工程专家时铭显院士、著名钻井工程专家沈忠厚院士作报告等活动,通过倾听专家治学心得和讲解学术研究规范,交流思想和体会,引导教授不断提高学术道德修养,加强学术研究规范和师德修养。

    建章立则 规范师德建设

    记者了解到,近两年各高校通过采取一系列举措,普遍加强了师德建设,使教书育人在广大教师中化于心、践于行。为进一步加强教师的育人功能,中国农业大学一直把师德建设作为一项细致的长期坚持不懈的工作来抓,明确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任课教师的责任,引导广大教师率先垂范、言传身教,用优良的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同时,学校严格管理考核,除了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考核评价外,还建立师德考评的办法,把师德考评作为对教师考评的重要部分。对有严重失德行为的教师严肃处理,直至撤销教师资格。另外,学校还将完善新教师聘任和培训上岗制度,建立师德考评体系,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职务聘任、派出进修和评优奖励的重要依据。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校长张来斌教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要明确他们肩负的责任。学校大力加强师德建设,就是要不断地增强教师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人才培养提供有力的思想保障。同时,我们也从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角度出发,积极构建科学的教师评价体系,从制度和机制上引导教师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为切实提高教学水平,改进教风,一方面制定《师德规范》加强引导;另一方面不断加强教学的监督检查,形成了《领导听课制度》,《教学专家组工作细则》,成立了由离退休老教授、老专家组成的教学组;建立了教学信息员制度,及时向有关部门反馈学生的合理意见和建议;出台了《教育教学成果评选奖励办法》,以鼓励先进。

    各高校加强师德建设的有力措施使我们坚信,教书育人必将深入广大教师的心灵,成为他们的自觉行动,高校战线必将涌现出一批又一批教师典范。(本报记者 纪秀君 通讯员 林香顺 文永红)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