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围滚球app_腾讯体育官网_手机版下载

图片

【腾讯网】心理学家贾晓明:大学生“进错校门”怎么办?


来源:腾讯网教育频道 2009年9月2日   摘编:新闻中心 国庆    

原文链接:http://edu.qq.com/a/20090902/000187.htm



著名心理学家贾晓明做客腾讯网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来到腾讯聊天室。从今天开始,腾讯教育频道将和《青年心理》杂志联合推出最困扰青年的心理问题系列访谈,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和生活节奏的提速,人们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出现心理问题的机率也增大,尤其是要面临升学、就业、恋爱、结婚等等多重压力的青年人,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的可能性更大,因此我们就联合推出了最困扰青年的心理问题系列访谈,将邀请著名的心理学家与网友们面对面的进行交流。今天第一期我们首先谈一谈进错校门怎么办?我们很荣幸的请到了外围滚球app:应用心理研究所所长贾晓明教授来谈一谈这个话题。贾晓明教授也是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学会首批注册督导师,也是经验丰富的青年心理问题专家,欢迎您贾晓明教授。

       贾晓明:大家好!

       大学新生为何普遍感觉进错门?

       主持人:今天是9月2号也是各大学校在热烈迎接新生的时候,这个话题可能对新入学的同学们来讲是非常关注的问题,因为有的人可能会满怀欣喜的跨入自己满意的大学,对专业也比较满意,但是也有不少同学可能对自己的专业和学校并不感到满意甚至感到一些懊恼,觉得没有进入到自己喜欢的向往的学校或者是专业,而且这个问题也不止是新生,可能在校大学生也仍然在琢磨这个问题,甚至在毕业工作多年的人在我们访谈之前做调查也发现了,很多人还说自己当年的大学其实也并不满意或者是专业也感到不满意。因此今天这个问题我们并不只针对大学新生,我们希望所有的曾经有过这样困惑的或者是正在被困惑的网友们都能够积极加入进来来参与交流。首先我们请贾晓明教授谈一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在不喜欢自己的学校或者是所学专业,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因为之前也是经过了填志愿选择的,为什么这么不满意,感到有进错校门的懊悔,这到底是心理问题或者是别的什么问题,首先我们请贾晓明教授谈一下这个问题。

       贾晓明:其实你刚才提的这个情况,确实我认为是挺普遍的,但是我觉得,这里边原因还是挺多的,不管到一个新的环境或者是一个新的地方,它首先是一个适应的问题,所谓不适应,我觉得可能还不能仅仅说我们缺乏适应能力,我觉得这个现象是肯定存在的,尤其是对于中国这些新入学的同学,因为首先他有一个前提肯定是带着一种高期望值,比较理想化,充满了憧憬,我觉得是这种心态来加入大学的。所谓高期望值就是说尤其是我觉得我们现在很多孩子都是经过12年的苦读,觉得就一个目标就是进大学,大学的很多美好的幻想,大学是什么样子,每个人在这之前都已经描绘了很好很好的一个大学的画面了。

       另外就是可能这个画面当中理想性比较高,可能我们觉得大学应该比如说特别有学问的白发苍苍的教授,特别好的校园环境,学习设施怎么怎么样,整个生活条件各方面肯定在很多甚至于细节上都有自己的想法,但是这个带有憧憬性和向往性,但是多少有点非现实性。大学其实本来就是这个样子,它自己有自己的校园、师资,自己的特殊的教学环境、条件,相对来讲,我觉得理想的一个状态跟现实状态一定是有反差的。我觉得这大概是每个人都会有,大家可以想像,你画的一个美好蓝图跟一个现实之间本身是有差距的,所以我觉得,很多不满意可能是很大一部分我认为是心理落差造成的。但是我觉得能够理解,因为很多人的生活就是带着憧憬生活,我们总要想一个更好的一个方面。当然这当中随着以后进入大学,我们进入这个环境,我常常说的话,你进入的现在的这个大学是真实的大学,想象的那个可能不是真实的。等到你慢慢跟大学融为一体,成为一个大学生,你就觉得大学可能就是这样样子。然后你慢慢觉得你是大学的主人了,你觉得大学的改变和发展甚至有你一分子的时候可能很多想法就会发生改变。

       主持人:所以这个问题是一种感受性的更普遍一些,当然不排除可能有一些同学是有自己具体的原因的,但是更多的人可能大家在把大学当成一个新生事物都会有落差,尤其是充满着美好想象的,可能并不是那样子的。

       贾晓明:还有一个我觉得可能也是我们的国情,因为刚才也提到了,你这种有前期很高的高投入,所以你可能也期望高回报,我12年读书为什么,我不就是为了想上一个比较理想的大学吗?这肯定是很多学生们的一个理想。但是如果我付出了这么多的心血和努力,最后得到的结果跟我想象的反差如果确实很大的话,我觉得可能面临的不适应,不满意我觉得也特别能够理解。这也是为什么我觉得入大学之后不适应不满带有那么强烈的普遍性。我觉得可能跟我的投入跟我最后可能希望的回报之间不太平衡。我觉得跟这个也有关系。

       大学教育的体制决定了每个人的落差不同

       主持人:刚才贾晓明老师分析了可能产生感觉的原因,产生了进错大学的原因,也许很多人是因为这个原因,但是也有人可能不同的原因。而更现实的问题是现在有了这个感觉要怎么来面对,来调试自己。如果你带着这样的不满意,带着这样的心理落差可能会对以后的学习会产生不好的影响。我想问问贾晓明老师,您当年上大学的时候有这个感觉吗?您是怎么调试过来的?

       贾晓明:我觉得这个也是蛮有趣的话题,这个话题太远了,因为我是79年上的大学,那是30年前的事情了,可能跟现在会有些不同,因为那是刚刚恢复高考(论坛)是第三年上大学,而且刚才讲,我们那个时候整个初中以前其实是没有一个学习的状态,所以对大学是怎么样子,是一个什么样子,可能想得也不是太多,而且那个时候有一个念大学的机会可能就蛮珍惜,那个时候有没有落差可能也是有的,因为我的落差比较特别的就是我当时高考考的应该是非常好,我第一志愿报的是清华,后来我知道的是在清华的平均专业录取线还要高20、30分以上,进是没有问题,那个时候也没有报支援,阴差阳错没有进城。到了另外一所大学那种失落感还是有的,所以那个时候更多的是这个方面,我进的大学跟我最初想进的大学不太一样,这个落差也是有的。

       主持人:刚才贾晓明老师跟我们分享了您自己的经历,哪些人会更容易产生这种落差,可能是高中时期成绩不错,但是在高考的时候因为种种原因发挥不好或者是是填志愿的时候没有做好这个功课,所以可能不是在理想的大学,这种人可能最容易产生这种感觉。后来你是怎么调试的呢?你进了大学觉得不满意怎么办呢?

       贾晓明:其实我能记得当时自己劝自己,当时有一段确实觉得不是太开心。但是我觉得,有一点我肯定知道,因为我们第三年高考恢复,总有一点,能上大学还是比较满意的,能上大学还是不错的。我当时很快有一个想法,我就说我可以读研究生(论坛) ,我当时用的时间确实不是很长,就好象给自己设了另外一个目标,我觉得如果我现在没有实现的一个想法,我可以以后再实现。所以我当时83年本科毕业,84年我又去清华念书了,我觉得可能也是有点还愿一样,我自己觉得多少有一点点的那种感觉。

       主持人:您自己调试是您给自己设立了一个新的目标。您知道这是这一次进大学就决定了你的终身命运。其实对于现在在电脑面前的新生或者是在校生这个情况应该是更适合的,因为现在比起30年前你那个时候,我们可以改变命运,可以选择的机会更多了。你可以在大学的时候可能你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专业来学习,也可能考研(论坛) ,或者是以后在就业的时候未必跟专业是非常非常对口的,因为它更要求综合素质。至少从贾晓明老师的经历可以看到,刚刚进了学校感到失望的新生朋友们也不要太失落了。至少有考研这一条路,但是更多的道路还是有的。您的前提是建立在您上的那个学校也不是太差,您没有上到清华,您没有上一个比较差的学校,但是实际上在中国的现实国情里我们有清华、北大这样好的大学,也有二三流的地方的大学,可能原来以为自己能够上重点大学或者是上清华北大,结果落下去上了地方大学,可能这种心理落差会更大一些,因为几年前《中国青年杂志》曾经刊发了一个学生的来信,我给大家念一下“学校很小,连我高中学校的一般都比不上,一个200米的跑道围成一个操场,一个五层的教学楼,两栋两两相望的男女生宿舍,计算机专业很多人都说有前途,可读了才知道所谓的前途只是自欺欺人,现在连本科学生都多得冒泡,谁会要我们的专科学生。人生还能像想象那样的一帆风顺吗?前途到底在哪里?”我想这可能是确实是一些自己感觉进了二三流学校的困惑,他会觉得这辈子都被学校决定了,贾晓明老师,您认为学校的类型跟自己的个人发展有这么大的关系吗?或者是怎么调整?

       贾晓明:首先我觉得一定会有关系,这是现实,是不能否认的。其实可以从好多角度讲。第一个来讲,刚才我们所谓说的分了不同的,我们现在说全国重点,还有普通的高校,还有二本、三本,其实现在全国重点还分得很细,比如说是不是211工程的大学,985的大学,其实这个也分得很细。这样分的意思是什么呢?我们看到一个很重要的信息就是这些学校一定资源会更好。这是肯定的。不管是学校的设施,师资的配备,不管教学的环境设备国家一定是高投入的,肯定是这样的。所以你从教学资源的拥有来讲,一定比一些普通的学校或者是甚至地方性院校要好。这样来讲,对学生来讲,你在哪儿学习等于你拥有的资源也多,比如说还有各方面,国际交流,你的视野可能也会更宽,这个我觉得是肯定的。

       但是现在刚才提的情况,我觉得这就是所谓的一个现实。另外也不能否认,咱们那个高考大家各种讲法也有,它可能不是一个最好的筛选大学入学的方式,但是目前来讲我们认为还是可以,比如说它保证公平性。另外我觉得也不能否认它确实在学生拉开不同学生他们不管在个人素质,学业方面还是会有些不同,所以你在不同的学生群体当中,你在这个环境也会相互之间有影响,这个差距肯定也是有的。我觉得这是一个现实,这是非常非常现实的。

       怎么来看呢?我觉得当然也有情况,比如说好像刚才我们前面谈到的问题就是报志愿,也许觉得我可以进更好的学校,我进了资源相对好的学校,所谓的好学校就是他拥有的资源更多一点的学校会差一点。这是有,这是一个现实。还有就是同学之间的学习氛围各方面可能也会有些不同,这样来讲,我受不受影响?我觉得一定会受影响。这是客观。客观是不回避,但是我们还是不能否认说还有主观,就是我们主观能动性的问题。心理学经常讲,一个事物希望能不能达到一个理想的状态,有一个归因,到底什么样的原因造成的,刚才我讲了外部的因素,客观环境,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归因就是自己的,我自己的努力和争取在现有的学习环境资源上是否能够很好的学习甚至能够创造很好的机会再去深造,这种例子太多了。因为我们每年招研究生的时候确实还是每年从一些我们认为不是重点大学的学校甚至是地方院校也有考到我们这边读研的,清华、北大也有,所以除了客观因素受影响,我们也不能否认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自己怎么来看。面对这样一个问题,我觉得每个人的心态是不太一样的。我知道有一些同学有点破管子破摔,既然这样就算了,我就这么着了。但是可能还有一些同学,反正我就尽自己的所能,所力我只要完成学业就去努力。比如说刚才他讲的情况,我这样的学校,比如说找工作怎么怎么样,我觉得这里边其实有一个假设,这个假设是什么呢?就是你到底要找什么样岗位的工作,你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比如说计算机,我们的计算机还有博士,还有硕士,还有本科,有专业,都学计算机,但是找的工作肯定不是同一个岗位,不可能一个专科毕业生去应聘可能需要博士毕业生应聘那个岗位,因为受的教育和所给的训练不同。最重要的是我在受的这个训练,所学的学习跟我最后出去以后,一个刚才我谈的可能更往上走,另外我就是怎么匹配的去寻找一个工作。这个很重要。我觉得刚才我们谈到入学的落差其实还有一个潜在问题就是求职的心理落差,也有这样一个问题,很多人觉得特别受挫折,我觉得其实工作难,其实后面还有一个东西我们忘了回避了,你要找什么样的工作跟你所受的个人的各种特点、能力还有你的专业背景还有你受的训练应该比较一致。

       刚才这位同学你念的时候,肯定是跟他刚才谈的理想的学习环境相差比较远。

       新生客观看自己是最重要的

       主持人:他曾经很梦想的学校极其美好的,比如说外围滚球app:男女生宿舍离得这么近,非常生动也非常痛苦,因为她就面临着现实的问题。

       贾晓明:我们好多同学就讲,有的中学我知道现在条件都很好,包括小学,他真的觉得不如高中的校园环境,还有高中很多老师非常优秀。可能反而大学里边因为很多都是年轻教师,刚刚来授课,教学经验各方面可能还真的不如高中老师够丰富,他也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所以你能看到不同层面的落差。因为我觉得,刚才谈到的还是有现实问题,还有一个就是自己怎么样努力,还有怎么来看自己,给自己一个恰当的定位,这应该是非常重要的。

       主持人:自己还是可以发挥自己的个人主观能动性,让自己显示出自己应该在这个基础上能够有的成就。

       贾晓明:这里说到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我们怎么客观的看自己,看现实。我到底是要什么,我能做什么,有一个很好的自我分析,其实我们刚才谈到什么学校,包括也谈到名校,什么学校我觉得这里边还有一个很大的心理问题就是,跟这个年龄的年轻人最相关的,我们常常说的就是一个自我认同的问题。

       因为这个年龄其实我们特别关注就是我是谁,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将来能做什么,就是外围滚球app:自己的问题,我们外围滚球app:自己的问题,这个探索过程它是好多背景因素条件决定的,我们说你是什么人呢?您会说是哪个学校的人。我们上大学的时候还有校徽的,现在没有了,那时候我们79年刚上大学,我们那个时候还戴校徽,有的人就不戴,因为他本来说我本来想上清华、北大,他没有上成,反而清华、北大的学生更愿意戴这个校徽出去,我是这个学校的学生,那就是外围滚球app:我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是一个认同和认可,是别人怎么看自己的问题。所以它是外围滚球app:怎么来认定自己。

       刚才遇到了,现实看到的自己跟自己理想的自己有差距,还有我们看到自己跟别人对自己的期待有差距。还有的同学说,也许这个学校还可以,我也觉得能读还不错,专业也行,其实我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个很高很高的梦想,我想成为某领域怎么怎么样,但是这个学校要达到那个目标太远了,所以这个又有反差。所有这些问题都是跟自我认同有关。这是围绕我们自己的方方面面,所谓叫认同就是它之间能够达到内部的和谐一致。不过这个阶段就是一个自我认同的一个过程,所以我们说实际上一个18岁的人也好,甚至我们说大学毕业22岁的时候,我们完全能够达到一个很好的自我认同,了解自己是谁,很好的确定自己,其实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主持人:刚才您谈到了很心理学的问题,就是怎么样的个人自我认同,现在可能大部分的尤其是大学新生或者是一直在学校里的学生因为他要建立起来这个自我认同是内在的和外在的共同才能够建立得更好的。而我们的教育制度决定了是由很多外在的标准来评价你,你的考试成绩,就像刚才您说的,您上了什么学校,您在什么学校上学,当然还有其他的一些外在标准去评价你,包括你参加多少比赛获奖或者是哪一级升学的,这些外在评价可能扭曲了部分的个人的应该的内在认同,而做不到从内在的方面来进行。

       因为刚才我们谈的是二三流学校,地方学校的困惑,我们从新闻上也能看到,像好学校的清华北大的学生也有感到上错了学校,选错学校的感觉,而且有清华的学生前几年的新闻退学重新考试,因为他就觉得这个专业我不喜欢,我要重新再考一边。那就不是学校的硬件条件或者是资源比较差了,这种情况就跟刚才您说的可能自我认同更相关一些。

       贾晓明:对,这里其实还讲另外一个问题,刚才您也提到,即使有的上清华、北大,这是中国的孩子们都特别想进的学校,但实际上进了以后,我们也看到很多学生他们也有不满意。这就会说到另外一个问题了,就是说其实每个人的心理需求还有期望也有差异性。他看的侧重点可能会不同,即使到了清华,比如说北大,他可能看重这个学校某一点,如果跟他所想象的还是有差距,他也会不乐意。这里边是很有意思,我记得有一个学生跟我讲,他特别有意思,他说,他是没有上清华,他是在我们学校理工,他说了一句我觉得特别有意思,他说我们宿舍的学生怎么都这么不讲文明,比如说他们有的时候吃完饭碗也不刷,垃圾就随便扔地上,他说是不是清华的同学他们一定更文明,道德水平更高。他真的这样想,我们就有机会知道这个学生,他真的考上了清华了,其实到了以后,他会发现同样的情况,清华的里边也有的学生同样也会扔垃圾。

       这种东西有的时候可能就是我们想象的部分,但是他可能真的很苦恼,听他讲的时候,我觉得他是很真实的,他就觉得,都大学生了,他就对这个方面,作为青年人好像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文明、道德水平就特别看重,所以他就觉得,怎么大学生还是这个样子,他想的应该是整个校园环境应该是最文明的,他所想象的是这个样子。所以你看很有意思,每个人所看重的那个点,这就跟他的期望、期待有不同。他都会有一些不满。

       如何学会和别人去相处

       主持人:其实这是一个很小的问题,就是寝室的同学可能纯粹是个人习惯的问题,他会把这个当成是这个学校的问题。这个学校的同学可能不够文明,这个学校就不如清华、北大的好。所以这个好像是有点太过了,但是这个问题我觉得是很现实的,我相信很多网友可能都会有这种想法,我们寝室有一个人,因为跟他的生活特别相关的,他每天都生活在那个寝室里,不文明就影响到他的生活了,他可能会因为其他的事情,比如说学校的校舍的颜色,他觉得那个颜色做得不好。

       贾晓明:其实这个蛮有意思的,我们并不是说这个想法一定是错的,因为我们也想基本的文明规则,生活的习惯,好的习惯养成,其实他讲的没错的。但是问题出在哪儿?因为中国有句话“水至清则无鱼,人至爱则无朋”,想法是很好,但是我们怎么能用一个更现实的心态去面对,如果你过于执着某一个你觉得只有一个什么情况才是最好的,如果达不到就一定有问题。我觉得我非得到另外一个觉得能达到的地方,我非得到那个地方去,或者说只有改变了我才能在那儿生活。这个时候我们就发觉看事物的时候过于追求一种绝对的状态。最后你发现这种结果是什么呢?我们并不是说这种想法一定是错的,而是当我们追求特别的理想,某一个状态的时候,我们发现实际上是会受挫,因为现实可能不是这个样子。

       我们刚才说如果很多同学到了大学觉得有落差不适应,而进错了校门,可能跟这个都有关系。我首先讲,每一个人都会有一个执着点,一个期待点,需要。这个为什么呢?可能跟我们整个成长经历会有关系,生活对我们的烙印,哪个对我们人类影响更大的部分我更关注。这个就是我们会带着一些东西来到学校,形成我们自己的认知的情感甚至是行为的一些特点。这样的特点就会引导我们现在的生活,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老说要调,调是什么意思呢?比如说刚才我们那种想法,也对。但是当现实不是这样的时候,你就发现我们就会陷进去,你会发现只有改变了才能够生存。这样的话,如果还那么改变会怎么办呢?所以我们每天生活在挫折状态当中,反过来又会影响我们的情绪,所以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就像是一个恶性循环就产生了。

       这个调整就是我们可以怎么样让大家慢慢改变,学校对文明和宿舍规则都会有要求的,这当中我应该跟什么人相处,我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看别人怎么去要求,我带着什么到学校生活,我以一个什么样的心态跟人相处去生活,我觉得这倒是进入大学,其实刚才这个问题有的时候我们也把它当成成长中的问题,就是说不怕这个事出来,因为这个事一旦出来会引发我们的思考,特别是外围滚球app:自己的思考,如果我们通过思考能做一些改变,我觉得那就是一个成长的机会。所以不是一件坏事。

       主持人:其实我们还以这个同学为例,他这样想,他会觉得,因为有同学可能不够文明,他的生活习惯不是特别好,他认为是这个学校可能都是这样的。是因为他已经把这个学校融成这个学校的一员了,他认为我是一个学校的一员,以后你出去不文明就显得我也不够文明。可能稍微概括一点说,就是说每一个学校可能培养出来的学生风格会比较相似,就像您刚才说,还有出去戴校徽的问题,因为我们本来是各自有不同个性的学生,有几千、上万的人,但是因为同样的校徽,以后我们出去我们都说我们是哪个学校毕业的,所以我们好象有同样的风格了。这个问题可能是跟他们更多的在心里头会在意的。

       贾晓明:其实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话题。刚才我们讲的认同,就是哪个学校,当然有的时候这个认同感还是蛮重要的,所以有的时候就说我是哪个学校的学生,有人说你不用说,其实我们都看得出来,你已经有那个味道了,有那个东西。有人说你是哪个学校的人总能带出东西来,是不是一个学校一定会有一个风格,我想从那儿说起蛮有趣的,经常有人问我这样一个问题,男女之间有多大的差异或者说男女之间的差异是不是会比男人和男人之间,女人和女人之间的差异更大。其实我想把它用过来,学校之间的同学之间差异大还是不同大学之间的同学之间差异大。

       学校差异远远不如个体差异重要

       主持人:这个问题我想很多同学都没有想过,因为他会下意识的认为,当我在这个学校里的时候,我肯定认为我跟同学之间的差别大,因为我要跟同学之间竞争,比如说考试、学习,但是一旦我出了校门,我跟别人说,我是某某大学毕业的,当然是在大学之间来比了。别人会抹煞掉你们学校里的同学也有好的,肯定是抹煞那个区别了。

       贾晓明:对,这是你刚才讲的,其实不同的情况感受不一样,我觉得我非常肯定的说,一个学校的两个同学之间的差异一定大于校际之间同学的差异,就像我们说,男女之间,男男之间的差异,女女之间的差异一定会大于男女之间的差异一样,这个结论我认为是肯定的。但是不等于校际之间,同学之间没有差异。这里边就隐藏着一个,刚才在一个什么样的背景下或者是相对什么样的问题去谈。

       刚才你说的如果去找工作,首先看哪个大学的,是北大、清华、腾讯体育官网:、人大、北航这些学校其实他这么讲,他已经有一个概念了。他会觉得,某个学校的学生一定有某个学校的学生的特点、特色。有没有呢?我相信一定有。这个跟前面刚才我们谈的,我们刚才只谈到大学的资源,其实不但资源,这个大学里头我个人觉得,今天我们谈的其实是蛮大的一个话题,就是所谓进校门,那个校门是什么?如果说是大学的话,大学不止是读书,我觉得它是传播思想人文的精神,对社会的关注,还有就是科学的那些前沿。我觉得它是体现多层面的这些部分。但是所谓某些学生带着某些东西,就是看这个学校他所传播的大学精神,他的人文的风格,他对社会的那种关注还有科学精神等等方面,每个学校一定有。

       比如说我们好像经常谈北大的风格是什么,清华的风格是什么。我们北理也经常讲,我们北理有传统,这些东西经常会给同学们讲,甚至要专门要去培养和树立一些东西。这个一定有每个学校自己的风格,在这里,不管你上四年,有的人可能更长,从硕士读到博士,10年、7年都有,慢慢我们形成就像熏陶一样,他一定带着这个学校一些特色的东西出来,所以有的人说,我到哪个学校一定有什么特点,比如说理工科的可能会很严谨,人文的精神,社会人文关怀,开放性这些部分是不是就会更大,就会找一致性。这个是会有的,而且我个人觉得,每个学校好的东西如果你身在这个学校一定要去品它,吸取它。念四年学校一定要品和吸取这些东西,每个学校一定有特别好的风尚和风格。

       另外一个方面,我们要回到个体性,因为我们每个个体差异有很大,我们每个人吸收看的东西又会有很多不同,所以有的人说,你怎么不像这个学校的人,你们俩有这么不同,其实当然不同,因为人和人不同,每个人理解的东西也会不一样。所以我们就是不同场合。当我们身在一个学校的时候,我们可能个体差异就会更看重,人和人不同,但是当我们有了自我认同,你是某校的学生之后,人们可能某种程度上会先看你一种带有共同风格的东西,人们认为他很看重的,但是我相信,一个真正的用人单位或者是老板,某个部门去选人,他不会仅仅看某一个学校的名字,他的共同的风格,因为这个人他自己是怎么吸取,他怎么展现的,一定带有个人的部分,所以我觉得又回到了,还是我们每个人怎么在学校中,你怎么在这四年当中,七年也好甚至是更长时间怎么学习、生活和体验。我觉得还是在个体。

       主持人:我个人很赞同您说的这个,就是个体的差异。因为每一个人在从小到大或者是从生到死的过程中,会进入不同的团体、组织,会被打上不同的标签,大学只是一个阶段而已,之后你就业的时候,比如说你进了腾讯网工作,你可能进了外围滚球app:工作,因为你说你是这个单位的人,所以他也会对你有一个先入为主的,觉得你这个单位的人应该怎么样,上大学也是一样的,这个问题我想如果我们的网友们能够自己有这个困惑的,有现在觉得自己进错大学就完了,或者是这个专业没选对,觉得这一辈子就完了的同学可以想想自己在你现在的那个学校里,且不说你现在还不太了解这个学校到底好还是不好,至少你知道自己是独特的,你自己可以做自己能够做的事情,自己可以控制自己。这个我觉得是很有帮助的,对自我调整过来的话。

       贾晓明:我经常说一句话,每个人带着独特的自己进入了大学。

       认识自己,做独特的自己

       主持人:这个可以作为我们很好的一个祝福语告诉大家,因为每个人都是独特的自己。

       刚才您说到就业的问题,开始的时候担心这个学校不够好,专业不够时髦,所以可能找不到好工作,但是后来很多人,我们有一个网友说,他后来找到工作很多年以后觉得上大学也觉得不行,也觉得不好,总是骂学校,骂专业,专业课程开设不够合理,但是工作很多年以后好像还挺好的,喜欢上了当年自己的母校和专业,这种心理可能跟我们现在在屏幕前的网友也许会有。

       贾晓明:人会有一个发展过程,自己心理也有一个成长过程。这个过程是什么呢?就是我们每个阶段认识自己可能是不太一样的,或者说刚入学的时候反差比较大,但是工作以后因为有一个生活的经历了,你有体验了,那个认识可能是发生改变了。然后再回过头来,又回到刚才的自我认同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是什么呢?就是说,不管怎么样,我是哪个学校出来的,这个烙印已经打上了,这个标签已经贴上了。还有我觉得还有一个心态,一个是刚才的认同,我是属于那个学校的,所以它已经成为我的一部分,我觉得爱校也好,认同它也好,就像认同自己一样,如果我们否定这个学校,否定我们所学的专业,你甚至可以觉得自己在否定自己。还有很多人很喜欢了,这个也能够理解,随着四年的过程,我们经历了非常多,我们的喜怒哀乐很多很多,也有很多不好的回忆,那都是我们走过的部分,是人生的一个部分,我觉得我们喜欢它也在于它是我们的一部分,我们的经历,我觉得每个人对经历也好,回忆也好就会更加的看重。因为那里边我觉得不管是什么样的体验,对每个人可能都是很重要的。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一个成长的标志。如果说真的有的人毕业了,大家谈起来的时候,不能说具有很大的情绪表达不满,但是另一方面,我会觉得他是不是很爱这个学校,有人说所谓恨之深爱之深,就是对它的期望特别高,可能没有达到。这是一点。

       另外有一个,就变成另外一个问题了,我是是看事物的角度或者说他确实给自己带来的一些创伤性的东西,还是影响自己的一个方面,我觉得这个也是会有一些影响。

       主持人:刚才我们聊了一些其实是从整体的系统的心理调试,理念方面的问题,我们看看网友要问一些具体的问题。

       网友:我刚进大学,我发现我不喜欢现在的专业,我是不是该放弃它,因为转专业很困难,现在在我们的大学体制里边要转专业也不是完全不可以,一般的大学都会比较麻烦。我想转专业,但是我担心转了之后还是不满意,有没有指标告诉我我是继续学下去还是换一个专业?

       贾晓明:其实我想很多同学可能都有这个想法,为什么呢?一个是我们入大学的时候,12年前的学习可能只说我怎么去上大学,但是我到底适合学什么,上什么样的大学不应该考虑很多。第二个可能是报什么学校,进什么专业可能由其他人来做参考或者是决定,比如说父母或者是老师可能并不是自己的意愿,这个情况可能会有。

       另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刚才我们说一直了解自己,认识自己,实际上这是一个很难的事情。人要真的知道自己什么样的特点、能力、兴趣,还有就是我们的价值理想,然后我去选择一个适合的专业。比如说我在学校,我们理工大学负责社会工作来负责。有心理咨询的硕士点,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这个专业带有很大的一个特点就是社会服务性,就是有一点利他的,为别人服务的。对学生确实有一个要求,就是说学这个专业不仅仅是在学知识,你有一个真的对社会有一个关怀,愿意帮助别人这样一个理念或者是热情,而且这个专业是经常跟人打交道的。但是很多专业比如说计算机是跟机器打交道的,确实是有差异性的,这个时候要真的要评估了,我是什么样的性格特点,还有我的价值理念,我的热情更要关注到哪个专业上。但是你到了以后你会发现,这个不一样,就会出现有些不同,所以刚才我讲了一系列的原因就是说可能会产生这个转专业的想法,我先讲的,这是可以理解的。

       为什么我要这样讲呢?因为也听到很多老师和家长,为什么现在孩子们有这么多的想法,这个学校多好,这个专业多好,考分很高的专业你怎么还不满意呢?我经常会听到很多人都会这样讲,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兴趣点也好,能力也好,适应也好,包括我们的取向也好,有的时候跟那个专业热不热,以后好不好找工作其实都没有关系。在这当中,很多同学有这种想法,我觉得要充分表达,第二个是我能不能转过来,这里边还存在着为什么很多人不同意转,还有一个问题是真的把自己搞懂了吗?真的明白自己了吗?你真的知道了吗?其实说实在的,18岁进大学其实也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应该说是一个探索性的过程。这两天大学刚刚开学谈的问题很多,我在的路上广播也在讨论谈国外的大学是什么样子,他们说就是一年级,你先进一个专业读,两年之后可以再去换专业,但是从国家现在的教育管理还有具体政策难度是比较大的。但是也在努力,其实现在慢慢的希望给大家更多的一个机会,所以如果政策有保障可以,那我觉得,我们就按学校那个政策怎么样是在相关专业和你具备一个什么样的条件的话,你可以去转。这个我觉得,是外部的给你提供的。还有回到刚才我们讲的,还是得个人有一个探索的过程,我就想转专业是一件很大的事情,我们一般在重大决定的时候还要慎重,这真的是非常强调的。

       我们为什么说不是说人不能有情绪,但是人在特别,不管是任何一种情绪,不管快乐还是悲伤、愤怒,你在比较强烈的前提下你发现你要做一个决定,比如说我相对的能够比较理性的去判断一个事物,能够做出一个更恰当的决定是不太容易的,也不是完全不能做,就像这样的决定,要慎重,这是给大家的一个建议。

       第二个,在慎重性多一点自我评估,要给自己一个空间,就是不要太急,比如说我先试半年或者是怎么样的一个情况,或者是硬件。有人说,时间不就耽误了吗?这其实是另外一个话题,很多比如说我重读,换专业等等,听到很多人说的最多的话,咱们的学生耽误了一年,耽误了两年,包括好多复读生,他们也会这么讲。我觉得这个想法这也是现实,但是我觉得,从一个更加积极的角度来看我们自己的人生,我常常说,“永远不晚”,其实我们经常发现社会上也报道一些成功人士或者是发展比较好的人,有特别快的,也有很久才成功的,这是为什么了?这就是今天谈的话题,我进什么校门,选什么专业,我适合学什么,也许有的人30岁才能长大,也许有的人40岁才能长大,我本科学的是力学专业,我是搞理工科的,心理学真正搞是80年代末,我毕业了大概4、5年以后重新又学心理学,到国外学习等等,慢慢进入到这样一个领域。我觉得对很多人来讲,太晚了,你快30岁才选择一个可以干,适合干的,但是我从来觉得不晚。只要你走的路,对你来说是一个宝贵的财富,所以说这个心态是特别的重要。

       我觉得,不要太说我这次要不转专业了,我的人生就这么定了,人生就一定会怎么怎么样,我不能说不受影响,你学什么专业,怎么样,但是他就完全决定你的命运,我是不太认可。因为我觉得,我们每个人对自己的生活和生命还是有一定的主动权,还是这样的。

       第三点,我要真的去选的话,刚才我看学校有没有相关的一个政策,去做一个评估,因为学校现在还是有一个机会。但是我知道有些人可能他们是最后一步,他们就觉得我不学了,他们可能就想我重新选择一个可以不可以呢?当然可以。刚才讲的,我们永远不晚,你可以重新去选择。问题是出在哪儿呢?

       就是说当你重新选择的时候,比如说你再考上大学了,还不是你理想的,这个时候我们做没做好心理准备,我认为这个更重要。因为我们也不能保证你再选择一定就是合适。就像现在其实一样,因为人生一生我觉得都是自我探索的过程,但是我能不能承担选择后的这个责任,就是我们有没有好的心理准备,我觉得这个才是最重要的。

       主持人:谢谢会贾晓明教授,您刚才给我们很深的一个问题,超越了我们只是对大学我感觉选错了,因为这是说人生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大学只是我们这个过程中的一个小小的阶段。因为人生很长,可能走错几步路,或者不是走错了,因为人生的道路没有谁来评价你的对错,是你自己的感受。你可能最大的一个心态就是我是一个独特的自己,我在探索我自己的人生道路,而且不是大学决定了你的一生,你什么时候开始都还可以重新开始。

       也许网友还会有别的一些想法,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今天就谈到这里,我也想给,如果我们有即将要考大学还没有考大学的网友或者说你们的朋友们,也许在更早像贾晓明老师当年上大学的时候,那个时候要获得大学的资讯不容易,但是现在有很多地方,很多途径可以了解,比如说腾讯网也提供怎么填报志愿,提供很多大学信息,很多大学也主动的提供信息来让考前志愿来选择,所以希望大家能够提前做一点准备,包括现实的准备和心理上的准备,减少这种进大学感觉到进错大学的心理落差,这样的话,人生会更快乐一些,更满意一些。

       今天的访谈就到这里。

       谢谢大家!

       贾晓明:谢谢大家!再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