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围滚球app_腾讯体育官网_手机版下载

图片

【中国妇女报】腾讯体育官网:“飞鹰队”推进人工智能在无人机上的应用


  原文标题:无人机+人工智能:将带来什么?

  原文链接:http://paper.cnwomen.com.cn/content/2017-04/11/037541.html

  

     

  无人机已在航拍、农林、交通等各个领域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但基本都靠人工遥控,还未能实现自主控制工作。在无人机人工智能的研发上,仍有很多关键技术需要突破。

  “这一技术在未来将能应用在边境、高原、偏远山区等人工巡查不到或不便的地方,从而实现人力的解放,使人的功能从操作转化为决策。”

  2017年3月19日,外围滚球app:宇航学院无人飞行器自主控制研究所“飞鹰队”, 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举行的无人机及机器人领域国际顶级赛事——穆罕默德·本·扎耶德国际机器人挑战赛上,一举获得“无人机移动目标侦测及自主起降”项目冠军。消息一经传出,“飞鹰队”和那台拔得头筹的四旋翼无人机“飞鹰”立刻赢得了众多瞩目。

  4月6日,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记者来到外围滚球app:宇航大楼,走进无人飞行器自主控制研究所,一睹“飞鹰”风采。

  让无人机拥有“眼睛”和“大脑”

  “无人机的自主控制技术就是无人机加人工智能,”外围滚球app:无人飞行器自主控制研究所助理教授宋韬告诉记者,“这次比赛的宗旨,就是推进人工智能在无人机上的应用,进而推进无人机向自主控制更高等级迈进。”

  通过宋韬展示的比赛录像视频记者看到,一辆电瓶车在跑道开始行驶后,以15公里/小时的速度飞行的“飞鹰”迅速定位目标,在目标电瓶车刚行驶到弯道时便平稳降落。

  “大多数团队不喜欢在弯道降落,因为无人机容易被甩出去,但我们做过测试,在弯道降落需时最短,所以我们给‘飞鹰’下达的指令是只要捕获目标就直接降落。”宋韬说。这也正是“飞鹰”仅66秒便赢得比赛的重要原因之一。

  记者眼前的“飞鹰”外表并不十分出众:这架轴距为650mm、总重量5斤左右的无人机,造型简洁轻巧,在四旋翼架构的中间部分,下方可以360度灵活转动捕捉目标的白色圆形摄像头是“飞鹰”的眼睛,上方用一层铝箔包裹着的正方形小盒则是飞鹰的“大脑”(机载计算机),侧面几根电线将“大脑”与GPS信号探测仪简单连接在一起。

  虽然硬件都是市面上寻常可见的成品,但 “飞鹰队”自主研发的各种算法赋予了无人机初步的人工智能,让无人机开始拥有“视觉”和“判断”——下达任务后,只需按下起飞按钮,无人机便能自主分析目标的距离、速度、运动模式,进而跟随目标,最终自主地完成任务。

  “在国际比赛上,我们这台无人机是最朴素的。”宋韬开玩笑地说。由于还不是成品,“飞鹰”的“眼睛”和“大脑”还都裸露在外,机身上的划痕和反复修补黏结过的痕迹仿佛在诉说它所经历的磨砺。

  宋韬告诉记者,参加比赛的他国团队都带了近10架无人机,而匆忙参赛的“飞鹰队”只有这一台无人机具备比赛资格。这些团队来自包括麻省理工、帝国理工和苏黎世联邦理工这些响当当的世界名校。

  为了确保“飞鹰”不因摔坏而丧失比赛资格,团队基于实验室的仿真设备进行了大量实验室条件下的仿真实验。“比如利用电脑控制的三轴转台模拟无人机飞行,对无人机控制系统进行验证,利用转台对视觉系统进行仿真,以及利用实验室的室内定位系统进行室内的无人机降落实验。”宋韬告诉记者,“我们一定是保证各个分系统在地面环境或实验室环境下非常可靠,再集合起来做飞行实验,这样实验的成功率就很高。”

  让无人机像人一样去思考

  步入研究所一间百平方米左右的室内实验室,记者看到:20台高高架起的摄像头对准场地中间的轨道和轨道上的电瓶车,“飞鹰”就曾在这里接受过比国际大赛更难的挑战:目标电瓶车在轨道上开始行驶后,支撑降落平台的柱子会上下不停移动,使得平台处于摇摆状态,这让“飞鹰”通过视觉在不断探测目标位置的同时还要探测目标姿态,以防降落时不能停稳,从而在跟随目标的同时还要自主预测平台何时适合平稳降落。

  初步的人工智能犹如人类的幼年,而训练“飞鹰”识别目标的过程如同教小孩背书。宋韬告诉记者,“从视觉系统入手,我们需要无人机通过模拟人的神经网络识别目标车,通过向‘飞鹰’的‘眼睛’呈现目标车的各种照片,让它认识目标车在各种行驶情况下的状态。现在它的识图速度已经从最初的一秒钟十几张图提升到现在的30张图左右。”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飞鹰”在接收到信息后也会有反馈,经过“大脑”处理后“飞鹰”会告诉研发人员,这是某种物体的概率为多少。

  “从人类的角度来说,要实现从高空识别既定目标并找出、跟踪目标这一目的非常简单,但对无人机来说,在现有的技术水平下还是一个较大挑战。”宋韬表示,无人机的人工智能并非简单的飞行器与电脑联接,而是基于无人机自身控制特性的复杂联接,“最主要的是让无人机像人一样去思考。”

  科幻电影离现实生活并不遥远

  随着无人机技术的发展,无人机应用空间从传统的二维平面扩展到了三维立体,并已在航拍、农林、交通等各个领域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但基本都靠人工遥控,还未能实现自主控制工作。在无人机人工智能的研发上,仍有很多关键技术需要突破。

  “有些地方的交警使用无人机时依赖于人的操作和目标识别,而未来无人机采用自主控制技术后,可以实现一键起飞一键着陆”,宋韬表示,无人机能在空中自主完成任务可以极大地降低人的操作负担,提高使用效率。

  “具备智能的无人机在未来的智能交通中可以发挥更大作用。”宋韬表示,所谓智能交通,就是地面空中三维立体智能交通网,汽车无论在地面还是空中均为无人驾驶。

  这一极具未来感的场景最早在法国导演吕克·贝松于1997年拍摄的电影《第五元素》中有过展现:所有汽车都由电脑网络控制,精准高速地行驶在互不干扰的各层空间上,而人类只需要告诉汽车你想去哪儿。

  “电影里这一设想的实现从技术本身来说并不会特别久远了,未来的科技方向肯定是智能化,飞行自主就是智能化的初步阶段。”在宋韬看来,科幻大片中的场景对于现实生活中的我们来说,也许并不遥远。

  只是目前,“飞鹰”充电一次的工作时长为20分钟,要想实现无人机的长效工作,还要实现无人机的感应充电功能。即“无人机可以自主找到充电设备进行充电,充电完毕后继续自主工作”。

  在宋韬的设想下,未来“10架~20架无人机将组成巡查网络,能做到无人执行,24小时自动上传信息,如有问题会自动报警。这一技术在未来将能应用在边境、高原、偏远山区等人工巡查不到或不便的地方,从而实现人力的解放,使人的功能从操作转化为决策”。

  

  

  

分享到: